卡夫卡的小说总是让人看不懂,他用变形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人生意义,或者是展示一种人的情绪。比如一个人死了,送葬之后肉体上是死了,可是家人和朋友的回忆他还活着,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越来越淡,当所有人想不起他时,他才真的是死了。这种情感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就是他一次次活了,又一次次死去,看起来荒诞,但本质上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他的小说集合了真实生活的感受,融入的梦境,以及对于具象现实的抽象的精神幻觉。以一种魔幻而又不可思议的形式,呈现了一幅光怪陆离的人间画卷。
卡夫卡的所有小说几乎都不可避免的呈现了一种献祭意识,即人是不由自主的,人的生活是被迫的,人是生活的献祭品,仿佛待宰的羔羊。人的选择无效,因为人的选择总是被意外的事件打断。人总不能顺利达到他的目标,因为目标总是无法接近。或者接近了,那么人的存在就成为悲剧他必然被献祭,被牺牲。
乡村医生重复了作者这种一贯的态度,医生想要去救人,结果没有马和车夫。神秘的梦境在这里加入,马车夫忽然出现在猪圈,并且和医生发生了争执。但是彼此谅解,知道对方所想,这是典型的梦境状态。然后是去救人,他接近了目标,悲剧开始上演,他被脱光,献祭开始: “脱掉他的衣,他就能医, 若他不医,就置他于死地!他只是个医生,他只是个医生。”
在这里,一个人的职业是通往献祭的路途。人通过他的工作完成自我的献祭,而献祭的过程则主要是通过工作服务的对象达成。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意象描述同样是成立的,一个普通人兢兢业业工作一生,也就等于把自己献祭给了一种职业,献祭给了生活。一个人对于生活的献祭具有某种不可避免的悲剧性,因为他实际上没有选择,除非自杀。但是如果真的自杀,无非是使这种献祭变得更加彻底,更加具有某种可笑却又不乏严谨的仪式感而已。
是否存在着逃避的可能?有的,那就是摆脱人的尊严和属性,在现实的压迫下以某种虫子般的形象存在着。这是对于人的精神的放弃(或曰本质上的强化),也是对于现实生活的反讽,对于被献祭者的最强烈的无效抗议。
所以,在故事的结尾:“我们像老人似的慢慢地驶过雪原,耳后久久地回响着孩子们那新而谬误百出的歌:“欢乐吧,病人们,医生已被放倒在你们的床上!”
人对于生活的献祭抗争是失败的,顺从同样意味着是失败的。这就仿佛一个人放弃他的事业,生活会失败;如果选择坚持事业,则是另外一种失败,因为他会像医生一样被倒在他的床上。
这种悲惨的现实使作者在结尾瞬间苍老“在这最不幸时代的严冬里,我一个老人赤身裸体,坐在人间的车子上,而驾着非人间的马,四处奔波,饱受严寒的折磨。”
而那个手脚灵活的病人对于医生“连手指头也不肯动一下帮我一把”。这就是医生为什么感叹说:“受骗了!受骗了!只要被夜间的铃声捉弄一次——这永远不可挽回。”
对于一个被献祭品而言,最悲惨的现实莫过于此:他在最后一刻理解了事情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