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里不时会有一类文章,叫课本里的……如《课本里的阅读生活》《课本里的先进模范》,将小学、中学课本里出现过的类似内容似冰糖葫芦一样串起来,又重新整合表达,形成对某个话题的广泛认知。有时候觉得课本对学生认知的形成是不够用的,但这种方式弥补了一些不足。后来在一些试题上发现,他们把这些内容改造成试题,成了一种很好的考查方式。我认为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这样梳理,然后表达,不失为积累的一种有效方式。刚好,有人问我课本里的红色文化,我就把初中教材的一些篇目做了梳理,呈现出来。让学生围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认识,想必能深化他们对红色文化的一些思考。
初中语文红色文化篇目梳理
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逝世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毛泽东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共产主义精神。
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作者陆定一,是回忆长征的经典名篇。文章真实生动地继续了作者在长征中翻阅“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展现了红军这支坚强的革命队伍的风貌和能够克服任何艰难险阻的伟大品质,张扬出昂扬的革命情怀。
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境,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在母亲逝世之后撰写的纪念性文章。文章主要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八年级上册推荐名著阅读为《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埃德加·斯诺。这本书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状况,使西方人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书中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耀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自主阅读推荐《长征》,作者为王树增。全书从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突围写到1936奶奶10月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礼金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
八年级下册《回延安》,作者贺敬之。1956年贺敬之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目睹延安成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回延安》。这首诗以《回延安》为题,突出一个“回”字,描述作者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过去延安难忘的岁月,展现延安的风土、人物、革命传统等,表现自己的喜悦、赞美之情。
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是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登到塬上视察时所作。此词上片描绘北国雪景 ,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梅岭三章》,写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是陈毅作为绝命诗写下来的。这首诗饱含着诗人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海燕》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预示着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然取得胜利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