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到了欧洲一所理想学校的offer!”闺蜜A兴奋地告诉我。听到这个消息,我简直也达到了激动的最高级。在我眼里,她是真的有学术理想和追求的姑娘。不管别人对女博士和大龄剩女有多少的偏见和“善意”的劝导,她都坚持自己的选择,一年申请不好就两年,在所不惜。现在,她终于拿到了新生活的入场券,怎能不替她高兴?
“啊闺蜜A太棒了!我当年纠结要不要出国读博士,就是没她这种魄力!我最喜欢这样无论几岁,都不让自己被社会‘绑架’,不断为自己的梦想奋斗的姑娘!”我开心地和闺蜜B分享这个好消息。
我原本以为,这番激情洋溢的言辞会像往常一样,换回一组同样打了鸡血一般的回应。没想到,对方居然沉默了。
“这种姑娘的人生一定会很精彩,我很羡慕。”过了好一会儿,闺蜜B终于发来一段话,“但是,我没有资格像她这样去奋斗,我没有办法去不计后果地做一件事,读博期间会没有收入,我父母养老都没有保障。你的家庭压力比我小,你更有权利去拼一拼。加油!”
我像个傻子一样愣住了。
我也曾经非常羡慕一些人的状态。有几个朋友,颜值才华都一流,最关键的是,家境都相当优渥。她们毕业后,有一个很文艺的姑娘去了豆瓣,我问,你完全可以去比这个薪水高、平台广的地方啊?她说,喜欢而已。另一个去了一家投资公司,干了一两年又跑去西班牙继续读书,我暗自羡慕,想工作就工作,想读书就读书,多么洒脱随性的生活!还有一个同学,北京人,常常抱着一大堆和专业无关的书读得津津有味,正埋首在论文和各种项目里、为了提高那么零点零几的GPA拼命的我别提有多羡慕,这么恬淡优雅真好!
是啊,她们幸运地不用考虑怎么去找个有户口的工作,不用发愁挣钱买房,也不用想着早点赚钱独立门户补贴家用,可以想干什么干什么,想去哪儿去哪儿。
社会上人们所向往的生活方式,很多是由所谓“上层人士”的境况和精神状态所定义的。对有条件的人来说,这叫做“追求梦想”,而对其他人来讲,也许只是“做梦”;对有些人来说,这叫做“勇敢地活出自己”,而对另一些人来说,也许只能叫做“自私地只为自己而活”。就像那个问出“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我奋斗这么多年才有资格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辛酸,有的人就是不会懂,也不用懂。
又想了许久,我给闺蜜B回了一条消息:“亲爱的,你只是‘暂时’没有资格,像她这样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想起了另一个朋友。她一直喜欢电影,想在这方面继续深造。可是家里并不是特别富裕,父母都觉得什么拍电影、当导演这事都是不能当饭吃的天方夜谭,家里如果继续供她读书负担也不小。于是,她毕业后先是利用自己英语好、口才好的长项,到新东方当全职老师,拼命工作,努力积攒了一笔钱。几年后,她安顿好家里的一切,然后兴奋地告诉大家,我要去欧洲了,我申请上了斯德哥尔摩大学电影学系的硕士。
现在没资格,不代表以后也没有。也许起跑线稍微靠后一点,但只要一直在往前走,就一定可以拿到梦想的“入场券”。只不过,你可能走上坡路的时间比其他人长一点,更辛苦一点,晚几年才能开始晒阳光海滩、岁月静好。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一层一层的“壳”,给我们庇佑,也给我们束缚。而每一次去努力,都会让自己的翅膀变得更强壮,会多一分破茧成蝶的希望。最重要的是,哪怕往前走一步,就算碰壁而疼痛,都一定比永远缩在里面好得多。(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