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想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想知道你我同为社会人,却各执一词喜爱争辩的原因;想知道每个人言行之下潜藏的波涛暗涌;想知道每次时尚潮流更迭下的现实规律;更想知道作为高级动物的“人”是一个怎样的现实存在——《社会学的邀请》这本小书,让我认识到,心心念念想要了解的领域其实有个很专业的学术名词——社会学。封面上写着:写给开始筹划一生的年轻朋友!好吧,在“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条路上,我愿意做一个永远25岁的年轻人。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每个标题都起的非常有意思:“劳动力+树=书桌”、“是的含义”、“保汉堡市一个奇迹:互相依赖性”;很多新鲜的名词也是很有意思:生活方式簇、年龄同期群、社会想象力、生活机会.......尚未阅读就充满了兴趣。文字浅显易懂,举例子生动形象,是一本培养兴趣的好书。正如序言里所说:社会学可以使我们洞悉“全景”,从“个体社会学”、“公共社会学”多个角度去了解这个世界。社会学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了解现实,找到原因,可以让我们能动性地建设好自己的人生。
1.相互依赖性和个人主义
“社会学”这个名词很亲民的名词,至少让我觉得研究是我们现实生活,解决的现实生活,然后需要对照整改的也是现实生活。小书从电影《美好人生》切入,主角乔治打算跳河的时候,天使克拉伦斯出现,让他了解到“一个人的一生关联到许多人,一旦他不在了,就会留下一个可怕的大洞”,促使他放弃自杀的念头,重振生活。以前经常把“人是社会的动物”这句话挂在嘴边,而这个电影不就是最好的注解?个人的行动形成了社会的整体行为,我们的取向形成了社会的整个认知——每个个体是很重要的。但是个体都又是融入在社会这张关系大网中,正面或者负面地影响他人,而我们也无时不刻地“被”影响。
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意义。玫瑰就是玫瑰,但玫瑰还是爱情。可是我们都是一直忽略的,想当然地觉得自己的就是单独的自我,其实我们都是不停地被现实灌溉而又在主动地去影响。认识一些独立坚强的孩子,他们自认为坚强果断,觉得自我的价值实现比任何都重要,个人彰显才是最要紧的,努力地构架自己的精神和现实家园,但结局却只是让自己更加封闭,缺少了和周围的对话,直至走向孤独。
这个世界懂我的人太少了——很多人都发出这样的感慨,觉得天下之大凡夫俗子们都过着庸俗不堪的生活。可是,当我们站在社会学的角度去考量这些的时候,却发现意义这些只是社会给予我们每个人的投射。涂尔干却用最简单的表述:社会塑造个人。社会关联或融入社会的程度影响着社会机会对个人的开放或者封闭程度。认清了这些,我们也就可以更加宽容地对待自己和这个世界。
2.文化和结构对机会和选择有重要影响
关于“信仰宗教”这个章节,反复阅读了好几遍。我想从社会学家的角度去了解这个领域,这是了解人们精神世界的最有利的方式。马克思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灭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世界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涂尔干指出,宗教社会仅仅是对人类社会的理想化。韦伯也认为现代社会宗教会弱化为一种相对力量。社会学的“三巨头”用他们的浅显的语言表达着。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很多时候,我们是现实是价值错失,信仰缺位的。“迷茫”成了这个时代最为时尚的词语——“谁的青春不迷茫”、“迷茫时代的明白人”林林总总,大博眼球,我们所生活的一面或者多面多少反映着世界的本质。
在多元文化的今天,每个人都在困惑着忧虑着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从好的方面考虑,其实本质上每个人还是需求被肯定,各种途径地成为各种类型有追求、有理想的人们,人们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答案。
3.改变和重塑的责任
在书里有一个“科学研究循环”示图,假设——研究收集资料——经验概括——理论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研究过程,估摸着是不是也是“认识”的现实规律?生活决定了我们的个人所思所想,而我们的个体也只有在支撑它的社会结构中才有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从“我”一个点牵出了一个世界,这是社会学最美丽的地方。
社会学说明的是群体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能够控制群体发挥作用的规律去努力驾驭他们——也只有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的所思所以及由此产生的背景,认识到我们的不自由,我们才会安全而理性地进行选择。每个人有能力构建了自己的世界,也有义务去构建一个健康完整的自我世界。
“我们为什么会照着我们想的那样去想?”和“我们为什么照着我们做的那样去做?”这个命题不是给社会学家的,而是给每个人的。无论在家庭生活环境中,还是在工作语境中,我们都无可避免地承认自我的渺小,只有在社会这张大网中去努力地有限地改变,才有可能去构建想要的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