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故事《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中讲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百战百胜并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必开战就能降伏敌人,这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历史上有许多“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案例。例如,春秋时期,晋秦军队包围了郑国都城。郑国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紧急启用了一个上了年纪的小官烛之武。烛之武于夜晚只身来到秦军营中,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向秦穆公陈说利害,使得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并派兵保护郑国。晋军眼看着自己的盟友变成了敌人,只得撤军。

汉宣帝时期,也有一位老将秉承“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念平定了叛乱。公元前63年,七十多的老将赵充国自告奋勇,披挂上阵前去平定羌人叛乱。到了前线,赵充国只坚守不进攻,皇帝三番五次下诏催战,都被他怼回去了。赵充国甚至在前线率军种地,想要速战速决的皇帝忍无可忍,只得另派其他人进攻叛军。离奇的一幕出现了,那些主动进攻的将领,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有的招降两千多人,有的招降四千多人,居然没有种地的赵充国招降的多——老赵招降了五千多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