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楚门是一个普通的三十岁已婚男人,他住在一个叫“桃源岛”的小城,工作是卖保险,生活平静而乏味,想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却总因突发事件不能成行。一次与已逝父亲的重逢令他对环境起了疑心,他感觉自己被监视和控制。其实楚门自出生之日起,就是一部真人秀直播节目的主人公,他的一举一动都被隐藏的镜头拍下,实时向全世界播放,他的亲人朋友甚至妻子都是配合演出的演员,唯有他,毫不知情。最终,楚门不惜一切代价逃出了这个虚拟的世界,重获新生。
该片于1998年上映,之后获得了奥斯卡和金球的很多提名和奖项,故事中的种种人生隐喻令人们对它称道至今。一种拥趸众多的说法是:真人秀的导演象征着上帝,他一手创造了楚门和他生命中的一切,楚门则隐喻人类,他人生的前半程是伊甸园中的乖宝宝,有了觉悟,便选择叛逃。这种类比不局限于宗教,我们的人生也同样充满着觉醒和叛逃,比如在家庭中。
最近有个新词很火,叫“空心病”,它之所以盛行是因为引起了广泛共鸣,为数众多的人认为这个词准确的刻画了他们的精神状态。我自己也有同感。活到了三十岁,本是而立之年,却不知自己能“立”什么,好像每一天都在做无谓的重复。直到有一天,我听见一位亲戚向我妈表扬我,羡慕她“有一个省心的孩子”,我忽然明白,我今天的生活就是我妈想让我过的生活,工作稳定,家庭和睦,不操心,不受累,日复一日,平滑推进。与其说这是她为我选择的生活,不如说这是她自己想过的日子,而这个长达二三十年的规划,已经圆满完成了。意识到这一点令我毛骨悚然,童话的结尾总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我们心里都明白:故事结束了,王子和公主就不存在了。鲁迅说:“人生最痛苦的就是梦醒了无路可走。”三十岁,当我们走出父母的梦境,发现自己拖家带口,每月有房贷要还,如果想找到一条自己的路,还得把过去三十年落下的功课恶补一遍。
电影中,导演对楚门的计划百般阻挠,企图将他扳回自己设计的情节中,而楚门暗度陈仓,费尽心机的寻求突破。这一幕幕像极了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斗争。那些包含了“规矩”、“说教”、“奖惩”的家庭教育,演绎着两种意志的频繁较量。在这些斗争中,家长总是说“我都是为你好”,他们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首先,多数家长并没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他们宁愿迫使孩子去负担家长的理想,也不肯思考自己的改变和成长;其次,他们对孩子即将面对的世界一无所知,甚至无法到达。因此,他们的规划其实是盲目的幻觉,是不愿亲身实践的人拼凑自己有限的认知,胡乱推测出来的目标和方法,根本没有什么指导意义。比如自己当年学习不好的家长,有了孩子仍然不爱学习,只是看到名校毕业生薪水高,就要求自己的孩子取得好成绩,还编造一堆“学习是苦差”之类的谎言,剥夺娱乐剥夺睡眠,让自己的孩子忍受因没有动力和方法而缺乏乐趣的苦读模式。我见到过不少这样的家长,身为父母,他们连“学习如何当好父母”都觉得没有必要,却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就好像佛祖声嘶力竭讲解生命的要义,人们却希望用跪拜换取富足。然而,就是这样混乱的逻辑规划出了孩子的未来,还理直气壮的要求人家用宝贵的一生去践行,何其荒诞。
被他人规划的人生,看似按部就班,实则风险巨大。现实中,“你究竟想要什么”这个问题能轻松击垮一大片人。很多人终其一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这样的人生,除了成为基因传递链条上的一个小铁环,还有何意义?
尼采说:“一个知道自己要去哪的人,能够解决一切怎么去的问题。”我们总是误以为受制于环境,受制于他人,其实仅仅是受制于自己的内心。亿万富翁也有活不下去的,令人艳羡的工作也常有人抱怨,华丽的旗袍里为什么那么多跳蚤?除非我们有了一个目标,否则人生处处都是枷锁。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如果现在的生活是父辈对我们的期望,那么我们已经做到了;但是,如果我们想要超越他们的期望,就必须要活出我们自己。为此,我们需要重新来过,再次踏上成长之路,甚至成为自己的父母。
与此同时,身为父母,我们自己的人生正是我们反思教育的入口。把设计未来的权利还给孩子,让他们无论何时都走在自己的路上,如此,他们不仅会走得更加愉快,还能从自己的意志中获得无限动力,做出我们无法规划甚至难于想象的成绩。成为自己,是人生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