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 一: 选自《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
【R:阅读原文】
尽量找出不被侵犯的“圣地"。利用不容易被工作或私事影响的时间最好,例如,如果利用每天开始工作前的时间,就不容易被安排好的事情影响。
当然,我们很难开始就做到最好。经常会发生,“打算早晨七点开始学习,结果没睡够而无法集中精神””计划晚上八点阅读,结果经常被偶发事件影响”等情况,所以,请在实际生活中多方尝试,如果无法顺利进行就改变做法,找到最佳行动模式,并把此模式“嵌入”日常生活当中。
I.在养成某一个习惯之前,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多方尝试,找到不被工作、他人侵犯的时间段,调整到最佳的行动模式,并把这种模式“嵌入”日常生活中。
A1.过去成功养成的习惯:每天读书,在晚上8点-10点的时间段,这个时间不会受到工作的影响,孩子又睡觉了,空闲出来的时间可以用来读书。
但是现在晚上的这个时间段一般用来锻炼,只能重新来摸索一个新的时间段来看书。
A2.经过长时间的一段尝试,每天的10点之前会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来看书,但是要摈弃掉和同事聊天的坏毛病,抓住这一个小时集中完成每日读书任务。
片段 二: 选自《非暴力沟通》
【R 原文片段】
非暴力沟通第二个要素是感受。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然而,根据罗洛.梅的叙述,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
人们认为感受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各自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地,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在一次研讨班中,一位大学生说,室友将音响的声音放得很大,他怎么也睡不着。我询问他当时的感受,他说“我觉得在晚上不该这么大声。”我提醒他,虽然他用“觉得"这个词,但他表达的是看法而非感受。他请他再试着表达感受,这一次,他说”声音太大了就没会打扰到别人。“我向他解释,这依然是看法非感受。他想了想,斩钉截铁地说”我没有什么感受。“
很明显,他有强烈的感受。不幸的是,他体会不到,更不用说表达它们了。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
I.非暴力沟通第二个要素是感受,这种感受需要倾听自己,而非听取各自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在和他人的交流中体会自己的感受,而非去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体会和表达感受很重要。
A1.和亲人的沟通方式其实最要命和最错误,比如老公指责我不太为他父母考虑或者和他父母争执的时候,我会表达出愤怒的语言,比如:“我觉得我没错,对方说的***让我很不舒服,他们就是这么固执blabla……”,这样的沟通多了,很伤感情,我并没有准确表达出内心的不安、懊悔、受到指责时的委屈,而是用解释和对抗的情绪回应对方,反而没有起到良好沟通的作用。
A2.再遇到争执的时候,或者因为对方没有准确表达含义的时候,我会改变一下自己的语言方式:
1、(询问和确定问题)你刚才说的那些话,是不是指责我的错误?你是怎么想的?(确认对方的感受)
2、你说的话有些是对的,的确我做的不对,但是你指责的语气会让我觉得很委屈(表达感受),心里很难过,我不想因为父母的事情而影响到你我的判断,毕竟父母也不是什么事情都做的很对。
3、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协商一下如何去回应(达成共识),这样的话避免让你误会我,毕竟我很看重你对我的态度。
片段三: 选自《打破僵局》
【R 原文片段】
如果你不在谈话技巧上花心思,很容易表现的咄咄逼人,使谈话陷入僵局,因此需要改变你的谈话方式。我的建议是,需要考虑做出改变的不仅是说什么,还有如何说,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可变因素:
1.节奏—对话的节奏应该加快还是减慢?
2.音量—你说话时声音有多大?你应该提高还是降低音量?
3.打断—是你打断对方,还是对方打断你?
4.停顿—在回答对方之前,你能否等一等,稍作沉默?
I.在谈话技巧上花点心思,避免咄咄逼人使谈话陷入僵局,改变自己的谈话方式注意以下几个可变因素:
1、节奏——快、慢?
2、音量——声音的大小?提高还是降低?
3、打断——打断对方还是被对方打断?
4、停顿——在回答对方之前,是否可以稍作沉默?
A1.日常沟通中很重要的两个对象,一是同事,二是学生。经常会遇到聊天聊到僵局的时候,和同事的沟通一般都集中在对工作不同的态度和解决方法上面,争论或者表白其实无非是想得到对方的认同,觉得自己的工作方法比较好,然而未必每次都能让别人认可,不注意表达方式的时候会让别人觉得你无非是在耍小聪明。
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容易陷入僵局,学生一般带着问题来找我解答的时候,经常会“好为人师”地看似帮对方解决问题,但是质问过多或者说话容易一针见血,让对方陷入尴尬,打击学生和老师沟通的积极性。
A2.如果学生再来讨教问题,人际关系或者个人规划等方面的问题,我可以这样尝试一下新的沟通方式:
1、放慢语速,倾听对方的表述;
2、音量放低,不要显得很亢奋、吃惊、不解、鄙夷等,而是保持客观中立,先不评判;
3、对方陈述太零碎的时候,打断对方,帮助归纳和澄清问题;
4、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稍作停顿和沉默,在这个沉默中思考,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用不同的谈话方式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