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宣布:对兼职骑手永不强迫“二选一”,保障其接单自由。

2025 年 4 月 21 日,京东向全体外卖骑手发出的公开信,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即时配送行业激起千层浪。这封以 “兄弟” 相称的信件,没有华丽辞藻,却直击行业沉疴 —— 当部分平台通过隐性手段迫使骑手 “二选一” 成为潜规则,当千万骑手在算法牢笼中为生计挣扎,京东以 “永不强迫” 的承诺和真金白银的举措,撕开了行业垄断的一角,让骑手权益与职业尊严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

在安徽合肥的骑手聚集区,每天清晨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骑手们蹲在电动车旁,对着手机屏幕皱眉。他们中许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 “魔幻时刻”—— 某平台账号突然显示 “系统升级无法接单”,或是高峰期派单量骤降 60%,而站长会在微信群里 “善意提醒”:“专心跑一个平台,收入更稳定。” 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 “软封杀”,让骑手月均收入锐减两三千元,却投诉无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超 60% 的兼职骑手曾遭遇不同形式的接单限制,而全职骑手的平台绑定率高达 85%,职业选择空间被压缩到极致。

京东的破局之举,首先是对骑手选择权的捍卫。信中明确承诺 “对兼职骑手永不强迫‘二选一’”,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则戳中了行业痛点。在南京从事配送三年的骑手王师傅对此感触颇深:“以前同时跑三个平台,每天能接 80 单,后来某平台把我的派单优先级降到最低,只能接 30 单,收入直接腰斩。现在京东允许自由接单,我第一天就接了 50 单,收入立马回来了。” 这种制度性的松绑,让骑手从 “算法囚徒” 回归到 “职业人”,仅凭一部手机就能在多个平台间自由切换,用脚投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配送方案。

更具冲击力的是京东的 “超时免单” 政策。当北京用户李女士发现超时 22 分钟的订单不仅全额退款,还额外获得 15 元补偿时,她惊讶于平台的 “壮士断腕”:“以前超时最多给张 5 元优惠券,这次直接免单,相当于平台替骑手承担了责任。” 这种将用户体验与骑手权益绑定的策略,看似增加成本,却暗含商业智慧 —— 首日数据显示,京东外卖订单量激增 180%,用户复购率提升 35%,而免单订单占比仅 7%,远低于预期。在即时配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这种 “用户至上” 的承诺,正在重塑行业的服务标准。

针对被竞对平台 “封杀” 的骑手,京东推出的 “兜底计划” 更显担当:未来三个月将全职骑手招聘规模扩大至 10 万名,承诺为受打压的骑手提供充足单量,确保收入不下降。在武汉试点区域,被某平台限流的骑手老张加入京东后,日均单量从 15 单飙升至 40 单,月薪从 3500 元涨到 9000 元,“现在不仅能给孩子交学费,还能攒钱给老家修房子。” 这种 “逆向招工” 策略,既是对行业不良竞争的反击,也为骑手构建了职业安全网 —— 当平台不再将骑手视为 “可替换的劳动力”,而是视为合作伙伴,劳动关系的天平才开始真正倾斜。

面对京东的攻势,美团的 “辟谣” 显得有些苍白。尽管官方声明 “从未限制骑手准入准出”,但多地骑手爆料称,站点仍通过 “派单倾斜”“等级歧视” 等手段变相施压。这种行业潜规则的破除,需要的不仅是企业自律,更需监管发力。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介入调查,而京东的举动,恰似一块试金石,让那些口头上喊着 “开放生态” 却行垄断之实的平台无所遁形。

这场由骑手权益引发的行业地震,正在改写即时配送的竞争逻辑。当上海骑手小陈发现,自己在京东、美团、饿了么三个平台同时接单时,每个平台的派单都不再 “卡脖子”,他终于感受到了久违的职业尊严:“我们不是平台的‘专属工具’,而是凭本事吃饭的劳动者。” 这种变化,不仅意味着骑手收入的提升,更预示着一个更健康的行业生态 —— 企业不再依靠垄断手段锁定劳动力,而是通过优化配送系统、改善骑手待遇来吸引人才;用户不再为平台博弈买单,而是享受更准时、更有保障的服务。

暮色中,北京街头的京东骑手穿着统一的蓝色工服穿梭而过,他们的手机里不再有 “只能接某平台订单” 的弹窗。这或许只是行业变革的开始,但至少让人们看到:当商业竞争回归到对人的尊重,当企业愿意为从业者的权益挺身而出,这样的竞争不仅充满力量,更饱含温度。在这场关于 “选择自由” 的无声战役中,每一个骑手的笑容,每一次准时的送达,都是推动行业进步的注脚 —— 毕竟,好的商业生态,从来都不该建立在剥夺他人选择的基础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