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快烦死我了!这个教官很差劲!
这是刚刚初二军训回来的儿子推门进来扔下的第一句话。还没等他撂完这个议题的情绪炸弹,第二波轰炸又开始了——
还有,那个学校领导也很过分,我们站军姿都累的崩溃了,他还在叨叨叨,叨叨叨!烦不烦啊!
还没等我准备好措辞应对呢,他爹迫不及待地就开口了——
儿子啊,你不能这样对待教官,以后你面对的人有很多种,你都得去适应,不能老是发牢骚嘛!还有,对待老师要尊重,咋能那样……
说完这些,再瞅儿子吧,一头扎在床上,一句“切……”,再附送一个白眼,硬生生地给怼了回来。这已然说明了一切,咋?沟通无效,失败告终!
看到如此局面,我立刻用眼神打断了他爹,示意儿子继续“控诉”下去——
那个教官,虽说长的像《战狼》里的冷锋,但是说话一点不讨人喜欢,对我们太严厉了,人家其他班的都非常和蔼可亲!
还有那个老师,大热天的,38度啊,都中午12点多了,都说了训练结束了,还在那里训话,我们的心都不在上面了,有意思吗这样?
耐心听完他的“指控”,我说——
宝宝,我知道这几天军训你非常辛苦,来抱抱!对于教官,你刚刚说的都是不足,我相信,他有许多优点,只不过你还没挖掘出来,接下来的几天你可以去试试观察,发掘一下嘛,等着你的好消息哦!
再说说校领导,妈妈相信他是为了取得良好的军训效果才会对你们有感而发,只是方式方法还有待改进,也希望从这件事上你也悟出来平时该怎么说话,别人才能够听进去,这也是门学问哈!以后你可以慢慢摸索一下。
果不其然,接下来的几天,那个开始被儿子排斥的教官,渐渐被接纳,因为他发现对方的优点越来越多,比如,他非常负责,同学们尽管有时候体罚跑操十几圈,但是在接下来的跑步比赛中居然感觉跑两圈成了毛毛雨等等。通过这件事,儿子的思维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开始关注事物的全面性,也开始有了辩证的思考。
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在汇演比赛中,儿子班里获得了学校的特等奖——第一名!我又适时跟进了一句话“看来严师出高徒啊,教练的严苛训练换来了班里的胜利”!相信儿子是听进去了。现在,儿子天天叨叨着说特别想教官,非常留恋相处的日子。
事情到了这里好像应是完美结局了,且慢,正是因为这件事让我开始思考怎样避免像前面提到的孩他爹那样的说教,开始有效沟通。
抱着问题,开始网上搜索答案,很快地,一个微信公众号“高高爱心理”映入眼帘,其中的两篇文章给我很大的启发——
有效沟通的终极密码(上)| 如何正确地表达“你不爱我了”
有效沟通的终极密码(下)| 你知道倾听,但却不知道听什么?
如何有效表达,文中提到——
美国心理学教授卢森堡经过十余年的研究与临床工作,发现了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沟通原则和方法,他提出:有效的沟通方式需要专注于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第一,描述观察结果而非评论,观察结果使谈话得以继续;第二,谈论感受而非看法,感受使人产生共情;第三,把感受和自身需要联系在一起,需要使彼此互相理解。第四,表达请求而非命令,请求使他人了解你的期待。
如何有效倾听,文中提到——
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不太舒服。对话也很有可能在你说完安慰和建议后中断。
1、不要急于打断对方,给对方创造一个充分表达的条件;
2、听到事件背后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3、将我们听到的感受和需要反馈给对方,促进对方继续探索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当我们痛苦地无法倾听时,就表达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对照上述理论,感觉有些地方是自己蒙对的,有些地方还有待提高,以后慢慢完善,不说教,不鸡汤,有效沟通,以后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