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inky 来源公众号:记忆的瓶子Pinky
图片|unsplash.com
女儿已经17个月大了,陪伴着女儿成长,我总是感到焦虑不安,担心着教育不好女儿,更担心着保护不好她。
看到这本《养育女孩》后,我毫不犹豫买了,想参考一二,也想缓解不安。
因为这本书,我深入地了解了一孕傻三年、性早熟、要不要看视频,为什么要做好榜样,如何远离欺凌等问题。
除此之外,我还知道了女孩成长五个阶段,爸爸参与的重要性,不应以一己喜欢左右女儿,如何面对减肥、饮酒问题等。
一、女孩时期的五个阶段
尽管每个女孩都是独一无二的,但要想身心健康地成长,所有的女孩都将走过一段相似的旅程。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1~2岁):安全感—我是否安全,是否被爱。
当婴儿身体和情感的各种需求都得到了回应,她才会对生活做出最基本的判断:
我是安全的,而且能得到爱。这个信念将扎根于她的内心,伴随她一生。
有人说,如果孩子一直哭闹,不理她,她就会慢慢安静下来了,那是因为她已经认为“没有人愿意帮助她”,这叫做‘习得性无助’。
这样长大的孩子会对社会感到无助和失望,因为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她已经下意识地认为没有人会愿意帮助她,即使是她的爸爸和妈妈。
所以对于两岁以内的孩子最在乎的是爸爸妈妈爱不爱她,她的需求有没有得到回应,没有爱,没有回应,她们会情绪低落、崩溃。
如果她们的各种需求长时间都得不到回应,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变得抑郁起来,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毫不在乎,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所以即使要拒绝她的不合理要求也要正面回应她,她哭的话可以陪着或者抱抱,不管怎么样让她知道你是爱她的。
第二阶段(2-5岁):探索—世界是否是个充满快乐的有趣的地方?
这一阶段,女孩开始对周围的世界发生兴趣,获得自信,发展创造力,变得聪明。
如果周围的大人一直跟她保持亲密的关系,照顾她,那她就能放松下来,去摆弄玩具,在花园里玩耍,跌跌撞撞地走过草坪,跟泥土、石头和树叶玩得不亦乐乎。
如果爱她的人能和她一起参与这些活动,她就能感受到与大人们一起做这些事情的热情和愉快。她的大脑就将永久地被调到学习的档位。
各种奇妙的、新鲜的、充满挑战的事情将为她的整个生命增添乐趣。
作为全职妈妈,我自己带女儿,每天基本固定两次室外活动。
有时我们会在小区游乐场玩耍,会遇到很多从几个月大到六、七岁大的小朋友,还有他们的看护人。
“沙子太脏,把鞋子、衣服弄脏了还得洗,不能玩!”“都这么大了,还玩沙子,羞不羞?”“滑梯上有水,不能玩!”
“你怎么可以这么玩?缺不缺德?”(有位老人不停地重复说着同样一句话,仿佛很是自豪的样子。)
“草里有大虫子,不能靠近!”“树上也有虫子,不要在树下玩!”……
是的,我听得最多的词就是“不要”,各种不要。
可是衣服鞋子脏了可以洗,滑梯有水可以擦,树上草里有虫子多加注意就是了,为什么不可以做呢?
还有那个因为孩子玩耍指责孩子“缺不缺德”的老人,虽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可是缺德一词又是从何说起的呢?
现在想起这件事都难受,为那个孩子感到有些遗憾,很希望能做点什么。
如果孩子的探索精神就因为这样一次次地被剥夺,然后消失了,才是最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呢。
第三阶段(5岁~10岁):与人交往——我能跟他人好好相处吗?
孩子通常要到3岁或4岁以后才能开始这么做,她会先从父母然后从其他人那里学到,自己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了解到其他人也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整个小学期间,她将逐渐学到这些最难的技巧,重视自己,同时也重视和尊重他人。
同样,这一切也是以早期的经历为基础的,若得到善意,她就会成为善良的人。
若情感能得到回应,她就会成为富有同情心的人。若得到诚恳,她就会成为诚实的人。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成长经历,成长环境,就会产生不同的品性。
就像前几天女儿正在小区一个小健身器材上玩得开心呢,这时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过来了,喊叫着“我要玩,我要玩”。
我说“妹妹很快就玩完了,先排队,一会就换你啦”。小男孩继续喊叫,旁边的看护老人说了“妹妹不懂事,要让着小妹妹……”。
我当时为这话感到气愤不已,这人说这话是完全不讲道理啊,好像不知道自己应该排队,别人就该谦让于她似的。
女儿又继续玩了一两分钟,小男孩继续在旁边喊叫,我对女儿说“小哥哥很想玩,我们让他玩好不好?”
女儿同意了,我边把女儿抱下来边说“我们可比哥哥懂事多了”……(好吧,我是故意说给那位大人听的,还有不想让女儿默默地受委屈。)
身边的人和事,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继而付诸于行动中。得善意,善良,得诚恳,诚实,得无理,就蛮不讲理了。
怪孩子吗?不怪!错在大人!也希望自己少犯错误!
第四阶段(10岁~14岁):了解内心——我是否能发现深藏的自我,了解什么能给我真正的快乐。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女孩开始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想要成为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体。她将在这几年增强自己“内在”的力量,认清她是谁。
在这个时期,她需要有人帮助她想明白自己赞同和支持什么,最关心什么,什么才是她的兴趣和热情所在,发现人生的意义。
当女孩了解了自己的内心,她就有足够的能力面对人生的许多重大问题,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亲密关系,选择职业道路,选择伙伴关系。
想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内心世界,《安妮日记》这本书肯定是最值得看的一本书。
书中的安妮就在逐步地想明白自己是谁,关心什么,兴趣热情所在,如何选择亲密关系、职业道路。
她在日记中写道:
“我越来越独立。年轻如我,勇气更甚。和妈妈相比,我对公正了解得更深更真实。我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有目标、有看法、有信仰、有爱情。”
“如果能做自己,我心满意足。我知道我是一个女人,一个内心坚强、充满勇气的女人!”
“如果我年纪再大些,而他想娶我,我会作何回答?安妮,诚实点吧!你不会嫁给他的。可是要放手却很难。”
“我终于发现我必须学习,这样才不会变得无知和愚昧。我要努力成为一名记者,这是我的理想!”
第五阶段(14岁~18岁):踏入成人世界——我能对自己负责任吗?
为迈出走进成年人世界这重大的一步,她们14岁时就要开始做准备。
很多准备是很实际的—比如开车、健康、安全,如何理财、如何着装、管理时间、饮食习惯。
这个阶段她们的大脑前额皮质的控制中心还没有“完工”,当她有压力、紧张时,大脑的“杏仁核”—冲动和情感反应的中心,就会马上控制她。
所以,这时候她们仍然需要父母,父母们需要规定她晚上几点必须在家,禁止饮酒,随时知道她在哪儿,和谁在一起,这正是有责任心的父母应该做的。
二、不以一己喜好看世界
最能够给孩子安全感的,就是让她们知道只要需要,你就会出现。她们会将此视为一种约定,因此可以安心地关注其他的新鲜事物。
如果她们对生活本身还感到焦虑,那么也就无力去了解新的事物。
说到了解新鲜事物,你对待昆虫,对待大自然种种孩子眼中新鲜事物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们的态度。
如果你说:“真恶心!讨厌的蚂蚁,走开!”那么你女儿当然也会害怕它们。但如果你说:“哇,过来看看这个。”她也会采取和你一样的态度。
这并不是说要鼓励她去掏蜘蛛的窝,或者捡起路边的死蛇,但你可以教给她一种敏锐的兴趣,这将让她受益终身。
其他很多事也都一样。
了解机械、汽车的内部构造,电脑、工具以及花园的棚屋,做手工、演奏音乐,艺术、雕塑,丛林或者海滩,这些喜好都会向周围成年人学习。
其实这个观点不仅适用于父母与孩子身上,还适用于成年人身上,周围人的看法、喜好对一个人影响会很大。
前几天逛街给女儿买衣服,夏天的季节,女孩子一般会需要几条连衣裙的。
我先生照看女儿,我在商场某店铺逛个一圈,手里拿着三件碎花连衣裙回来了。
一件大了,另两件我先生说花色太俗了,后来一件也没买成。
隔了两天,我又带着女儿出去玩,看到一件摸起来特别舒服的碎花连衣裙,然后我忍不住地想会不会这个花色有点俗呢。
看,我开始不相信自己的眼光,我的审美观也潜移默化地就被我先生左右了。
一件衣服,一种爱好,一种习惯,一种喜恶,我们都在被周围人影响着。
从我记事以来,我母亲特别不喜欢我父亲抽烟喝酒,就是家里有烟会被扔进灶台的那种。
当然我父亲也不怎么抽烟喝酒,偶有抽一根的时候,酒就更是一个月一个月地不沾了。
然后我随从了母亲的喜恶,而且还要更甚。
好吧,其实是怀孕后,对很多气味异常敏感,会恶心头晕的那种,其中就包括香烟,现在依旧如此。
估计以后女儿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像我的喜恶吧,不喜欢抽烟喝酒怎么说也算是个好习惯,所以我倒没有对女儿掩饰自己的感觉。
但是如果是某种食物,某种天气,某种动物,或者其他的喜好呢?
我会尽量不表达自己的不喜欢,不想影响这个小人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
一个人正在试喜欢的衣服,然后美美地自我欣赏着,有人说道:“你穿着不好看,暴露,还显胖、显黑。”
一个人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自认为的人间美味,有人说道:“这东西能好吃么?一点儿也不好吃。”
一个人正打伞走在路上欣赏着从天而降的雨滴,有人说道:“天天下雨,太烦人了。”
……
有没有瞬间好心情被破坏的感觉?有可能再喜欢的衣服也不买了,再喜欢吃的食物也没心情吃了,再好的赏雨心情也变坏了。
自己喜欢不代表别人会喜欢,自己不喜欢不代表别人不喜欢,所以有的时候还是收起自己一厢情愿的主观看法好。
这个世界上真的不是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是错的。
所以对于孩子的喜好,除非涉及安全、道德,为什么不尊重他们的选择,表现出来和孩子一样的喜欢,一样的兴奋呢?即使是假装着。
三、坚决不让孩子饮酒
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个词叫做“酒文化”,找人办事喝酒,有喜事喝酒,应酬喝酒,还大喝特喝,这种伤身的事情怎么能称之为文化呢。
不过人生百态,世间万象,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况且酒类应该只有多饮才伤身吧,我倒也不想点评什么。
但是说到让孩子饮酒,我是坚决反对的。如果有人让我女儿尝酒、喝酒,我想我会立即翻脸不认人。
因为孩子在孩童时期,或者是在十几岁时,即使少量饮酒,也会以非常惊人的方式改变大脑,使大脑更容易受到酒的伤害,影响脑部发育。
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孩子,肝脏的发育和代谢功能不完善,酒精进入体内容易淤积而引起中毒,甚至会出现昏迷。
酒精还会提高患乳腺癌的风险,大约1/3的乳腺癌与饮酒有关。
虽然乳腺癌有遗传因素,但多数情况还是由于环境中的毒素导致。让血液里充斥着酒精,这对软组织没什么好处。
因此绝对不能允许孩子饮酒。
事实上,哪怕’只是喝一点点酒都会对大脑有影响’这个结论有力地支持了美国的方法—把21岁作为禁酒的年龄界限,这个界限对他们很合适。
而我国法律有规定,不允许酒类经营者向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卖酒,可是落实的如何就不清楚了。
而我们父母能做的就是,对于未成年的孩子,不要让她在夜店游荡,直到她足够成熟,可以照顾好自己。
对于几点回家也要有清楚的协议,需要有人规定晚上几点不许出去,在约定的时间开车去接她们。
不够年龄时绝对禁止喝酒,任何时候都知道她们在哪里,和谁在一起。
孩子需要这样的父母,宁愿不那么受欢迎,也要拯救女儿的生活。
对于社会上的禁酒教育倒可以参照书中保罗方法,让孩子把关注点放在没有喝酒的人身上。
让他们知道很多人不喝酒、不抽烟,自己这么做不会显得不酷。
如果把关注点放在众多的喝酒人身上,孩子可能觉得自己这么做也很正常,或者自己必须这么做才合群,才显得酷。
当然,榜样的作用是最有力量的,如果家庭成员都不喝酒抽烟,孩子不抽烟喝酒的机会会更大些。
四、关于减肥
减肥,这个话题真的变得越来越普遍了,我先生也在这个队伍中混了好多年。
而女生会更重视自己的身材、体重问题,每个女生身边总会有几个在减肥的朋友。
可是现在很多人在儿童时期就要面临“超重”或者“肥胖”,周围很多人也会有意无意间流露出“你要开始减肥了”的神态。
而事实上,我们不应该那么关注体重,健康比体重更重要!享受美食、锻炼身体才是最好的。
为了减肥的人会选择节食,但50年的研究发现节食几乎无效,95%的人会在2—5年内恢复体重。
你要知道,我们人类摆脱饥荒也不过200年的时间,我们从石器时代进化来的机制是:你老吃不饱,身体以为遇到了饥荒,那么得赶紧给你增加体重!
在节食者的体内,负责刺激食欲的葛瑞林会增加大约20%。
而且反复节食会让我们更胖,对身体损害会更大,那些在青春期有过体重控制的人在成年后体重会明显高于同龄人。
用体重指标来衡量健康非常不科学。
让孩子节食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她们觉得是自己的错,有些孩子为了节食甚至吸烟,在青春期甚至有8%的女孩吸烟是为了减肥。
妈妈应该成为一个健康的榜样,不要过分关注体重,不讨论节食,不要看那些电视节目,绝对不要考虑减肥。
冰箱里不要有软饮料,全家一起吃饭,不要开电视,吃饭时只讨论积极的事情。
不要把食物分成“好食物与垃圾食物”,而是“日常食物与偶尔食物”,吃那些高热量食品也不要有负罪感,那只会让你大口吞下。
记得全家在一起运动,这会形成对运动的喜爱。
女儿现在17个月,体重11.2kg,明明我们的体重在正常范围内,还是会被不同的人说“真胖啊”。
我先生会偶有担心女儿以后体重问题。我倒不担心,体重未超标又有何可担心的呢,况且以后长身体也会变瘦。
退一步讲,即使胖又如何,多运动就是了。
关于这一点,我和我先生已经达成共识,即使女儿以后出现体重问题,也绝口不提肥胖、减肥。
不规定这不能吃那少吃,眼中应只有日常食物和偶尔食物,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只需要做一件事,多带着她运动。
五、爸爸参与的重要性
对女孩来说,爸爸是她从“男性星球来的私人使者,他会教她应该对男性有怎样的期待。
女孩可以在爸爸身上练习开玩笑、争执以及探讨一些深入的话题,而这些技巧可以在未来帮助她与男孩子建立友谊。
她会更加自信,不会轻易被操纵。
如果她的爸爸很尊重她,那么对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男性,她就不会接受不被尊重的状况。
爸爸和女儿的关系是一种紧密的,能改变一生的关系。心理学家发现父亲和母亲对女孩的作用是互补的。
简单来说,妈妈让女孩安心,爸爸则给她们自信。
妈妈像岩石一样给女儿稳定和坚实的支持,而爸爸像直升机一样将女儿带到新的高度。
如果一个女孩知道爸爸关注她,会询问她对事物的看法(而且不会问完之后又跟她们争辩或者打击她们),她就会感觉自己充满智慧、有价值。
爸爸的责任如此重大,可不是想在岗就在岗,想缺岗就缺岗的职位,一日做爸爸,终生需要担当爸爸的责任。
有一个词叫做“丧偶式育儿”,说的就是在育儿过程中,妈妈缺位,或者爸爸缺位。
而在现实中,爸爸在育儿过程中离岗的可不在少数(当然也有妈妈离岗的情形。)
在有些人看来,看孩子、照顾孩子本就是女人的事情,男人挣钱就好了。看来几千年来“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不是说摆脱就能摆脱的。
孩子是两个人的孩子,理应共同承担责任,尽到养育教育的责任,也应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
当然,作为全职妈妈的我肯定比我先生陪伴女儿的时间多了很多,但并不意味着我先生就能因此少陪伴女儿,还是需要一起担任起照顾女儿的重任的
六、成为好爸爸
好爸爸会每天询问女儿的情况,花时间倾听,安排一些和女儿一起完成的固定活动,比如一起遛狗,一起摆弄花园,创造交谈的机会。
好爸爸会了解女儿每天的生活,倾听女儿谈论她的朋友,她的计划,她喜欢和不喜欢的事。
有时候,今天发生的最糟糕的事是什么?最好的事是什么?这些也能成为一种固定话题。
除此之外,好爸爸还要学会倾听、沟通,学会尊重女孩。
一、倾听、沟通
在和你的女儿交谈的时候,要准备好应对她可能会对你的不满。如果你问她自己做错了什么,她会告诉你。
不要试图替自己辩解。这是男人的做法,对女性或者女孩可不管用。更合适的方法是尝试从她对你说的事情中找到感情的元素。
实际上,你可以问她是不是难过(你又要离开了),生气(你说话不算数),或者害怕(你开车开得太快了),然后你要相应调整自己的行为。
你自己先猜测,然后问女儿你是否理解对了她的心思。你若说真心话,那么可能她也会愿意诚恳地交流。
男人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在冲突时爱用“你如何如何”的句式。
你太懒,你不帮忙做家务,你真笨,你不能穿那条裙子出去(当然女人也会犯这种错误。)
其实“我如何如何”的句子更好用。因为这样的说法能让人看到你脆弱的一面。
“你没有在说好的时间回家,我又害怕又担心。我得知道我能信你。”
如果是以“我”而不是“你”开头,这样的说法就不会有攻击性。这样就让她也能够表达关心而不是忙着防御。
即便是“我很生气,因为厨房乱成一团,我还得收拾”这样的说法也比“你把厨房搞得一团糟”要好。
作为女生的我看到这里表示无比赞同这个观点。我就对以“你”开头的很多句子具有本能的抗拒排斥。
比如说,“你把孩子宠坏了”,“你应该这么抱孩子,你那么抱显得很笨”,“你应该这么喂奶”,“你怎么又糊弄孩子”……
我第一反应就是怒怼回去,事后我也会想,那这个话应该怎么说才容易接受呢。
我知道自己不能接受的是指责、否定,还有人身攻击,至于可接受的具体应如何表达,我还没想好。
替换的表达方式是应该放在问题的解决上,还是放在情感的表达上,或者干脆shut up,也许看完马东老师的《好好说话》我才能找到答案了
二、达成共识
尊重很重要。大家应该达成共识:谁都不能对他人不尊重,无论是父母对孩子,还是孩子对父母,或者在孩子们之间。
同样重要的共识是—大家要分担家务。
做饭、清洁、洗衣服,整理花园和照顾宠物都是所有人共同的责任,要分担才公平。
粗鲁无礼总会造成伤害,如果它成为常态,就总会有人受伤。
身体力行要表达的含义是:爱是靠行动,而不只是语言。孩子们需要明白这一点。
除此之外,还需要温和但坚定地设定底线,让孩子做好自己分内的事,确保你的伴侣和你在同一战线上。
七、写在最后的话
想解释下为什么这篇文章只出现了“爸爸参与的重要性”和“成为好爸爸”,即爸爸与女孩部分。
一是因为自己的小私心,想让爸爸们多参与育儿过程。二是因为,之前一篇文章已经侧重写了妈妈与女孩部分。
想更多了解妈妈应该如何做,可以移步至这篇文章“这本书的几句话让我打心底里想成为一份好原件”
在养育女孩的路上,我像所有的父母一样,努力地走着每一步,并尽力纠正自身不足。
希望女儿能健康快乐,有个强大的内心,自由独立,明白自己的价值来源于自己本身,而不是依赖于别人的评价。
最后结果会像书中所言,当我离开,一个优秀的女人会继续生活,她还将把我教她的一切传给她的后代。
Hi!我是Pinky,全职妈妈,曾经是律师、专利代理人,喜欢读书、美剧、旅行,做真实的自己,写走心的文字。公众号:记忆的瓶子Pin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