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听到这句话,就想到了杨绛先生。世间被称作先生的女子,屈指可数,一声先生,道出了多少人的尊敬。
不仅仅是因为她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更是因为自身文采而被人熟知。杨绛先生翻译的《堂吉诃德》是业界公认的最好的翻译作品,在2003年写的《我们仨》更是再版达一百多万册。
杨绛说自己做了一个梦,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要读懂这个梦,就要多看几遍这本书,才会理解杨绛,钱钟书,钱瑗一家人守望相助,在古驿道上相聚相失,一个人代替三个人活下去的真情。《我们仨》是对一家人生活的回忆,也是杨绛对家人的思念。杨绛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如今,杨绛先生永远离去,“我们仨”又相聚了,只不过在世界的另一端,剩下我们追忆她们一家人的故事。
前面的梦,看的让人心疼,我可以想象到杨绛先生一个人写下“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时对家人的想念,也可以体会“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铮铮的爱国之情,经历了两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所以才有如此深刻的体会。她说:“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在杨绛的记忆里,有一年最为轻松快乐。那一年他们开始了发明之路,由原始人的烹调渐渐开化,走入文明阶段。钱钟书生平第一次为做早饭而划火柴,两个人做饭就是冒险。一起作诗,发现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那时候他们很快活,好像自己打出了一个天地,无忧无虑。书中写到,“嘤其鸣兮,求其友声。”“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互相成为知己,做些自己喜欢的事,与世无争,不求名气,这些是杨绛先生的追求吧。如此简单,又如此幸福。他们的情感交流就流露在生活的点滴中,浸润在每一件与“钟书“有关的回忆中。当杨绛说出“不要紧”的时候,钱钟书就已经放心,默契至此。当钱钟书从蓝田教书两年回来,三岁的女儿已经不认识他,他说“从此之后,咱们只有死别,不见生离。”真情由此可见。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所能及的事。”读着这样干净简洁的文字,想到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鲜明的生活态度。写下他们的专属记忆,杨绛先生不仅是为了圆女儿的梦,更是用全世界最深情的语言告诉人们她对钱钟书和钱瑷的爱。爱无声,书有情,亲情的温暖总是把人感动得猝不及防,她说出了多少人说不出的话,感动了多少迷途上游走的人。
附录里珍藏多年的一张张纸条更是让人身临其境,小时候圆圆做的画,家人之间传递情感的书信,钱瑗在生命的最后写的《我们仨》手稿,这些物品,跨越了时光,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三人各自工作,各不相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但又彼此扶持。阳光雨露也好,风雨飘摇也罢,甚至生离死别都不怕,总之是一家人。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钱瑗在去世前不久,在自己不能进食的情况下,还不放心母亲的一日三餐,特意写信教母亲如何做简易饭食,这张纸,戳中了多少柔软的心啊。钱瑗很坚强,她不怕手术疼,只挂念父母,食谱详细到在“不是挂面”四个字下着重标记,为不会做饭的母亲想到了一切。相机记录下钱瑗做饭的瞬间,在杨绛看见这些图片的时候,我想,她的内心一定是快乐的吧!
生命中有太多惊喜了,也有过淡淡的忧伤。有些人,从未离开过,他们一直都在。活在历史的记忆中,活在普通人的心里面,闪闪发光又经久不衰。
对于我们,生命就是好好活着,记住一切你曾经拥有的,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期待着你即将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