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北宋•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
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上阕依然是周氏风格,基本在叙景,同时夹一点小感触的写法。
不同的是其中化用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两句: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散在二韵地卑山近九字,以及四韵黄芦苦竹九字中。
不知道这点的话,恐怕会觉得上阕景致写得有点零碎感。
这么用的用意也很显然,带出他此时被贬谪的境况。
一韵纯叙景,
二韵小感触,
三韵才点出所有这些都是人静小桥时的见闻感想,
这手段与温庭筠那首菩萨蛮相似。
除此,也还是文笔在支撑着了。
其实填词作诗有人出场很容易打动人,仿如小说,以人物形象承托情绪引人感慨。
当然,也是要人物塑造得好。
寥寥几笔便能勾就这点在精炼的诗词中比小说要求更高。
这点在上阕里尚表现得不够明显,重点在下阕。
自憔悴江南倦客到结尾,这两韵写得让人眼前几乎清晰地看见他在欢场中是个怎样的情态。
看到他走进来后先在坐榻上放了个枕头,
看到他一杯一杯地饮酒,眼前歌舞正酣而他仿佛听若无闻,
他的心不在,耳目自也不在,
眼神飘忽形容憔悴,就算他是个音乐上很有造诣的,现在萦绕周身的也只是一个倦字。
现在功名已不得不成了身外事,何况歌舞。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这从容里尽管透着无可奈何,也依然无损于那份从容,
一种自然流露的气度,每每令我一见之下总是非常心动。
于是行行渐远后,成了江南倦客。
或者文字能打动的,只能是同病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