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这本书讲的是知识管理,如果你以为它仅仅是给你介绍有关学习的具体方法和工具,再加上一些“鸡血”,那你就错了。这本书之所以能在众多的此类书籍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讲述的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个面,而是一个关于“怎么学习”的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怎样才打开一本书的正确方式?
成甲在书中提到他读书的方式,这也是我在看这本书时为什么会常常激动不已的原因。我也是一样样的啊!
成甲的方法是:结硬寨,打呆仗。
why?什么意思?一上来就从中间开始讲是我的错,我解释一下,就是首先找到这本书的紧要之处,即关键词,下工夫把要搞懂,打通知识的阻塞,实现融会贯通。
像成甲这样的大BOSS使用这样的方法可能已经得心应手,我相信他也是经过很久的摸索、碰壁才升级成这样的版本的,我们一下子做不到,那就把这种方法分解一下,多走几步。
首先,一定要看目录,这点很重要。目录体现了作者的思路和架构,也让我们能形成整体观。
第二,要注意目录中出现的关键词。关键往往是那明明每个字都认识,但放在一起就看不懂的词。
弄懂关键词就抓住了核心,这就是成甲所说的“结硬寨,打呆仗”。这一部分可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必须的。
第三,再从头来看这本书,用自己的方式重塑,就是重新搭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你独立思考的过程。
第四、实战运用。
下面重申两点:
1、看目录是为了建立整体观。现在碎片化的东西太多了,我们每天都在接收到各种碎片化信息,把我们的思想分割成一块块,我们思维的系统性、全局性、整体性大大降低,这妨碍了我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融汇贯通的能力。
2、慢即是快,尤其对一本书中核心的东西,要细细琢磨。
正式来说说成甲的《好好学习》
这本书的架构:打开这本书看目录,共分四章:
一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作者提出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这里出现了本书的第一个关键词:临界知识;
二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就是讲如何掌握临界知识,并介绍了三个方法及三个技巧,这里出现了第二个关键词:底层思维;
三发现和运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四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
很清晰,也很简洁。作者没有故弄玄虚,用一些莫名其妙的词语或句子来展示自己,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原因之一。一、二章是理论,三、四章是实践,整本书有术有道,同时也指导我们如何实现知行合一。
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到底是什么?
知识的定义:就是那些能改变你行为的信息。比如这本书,如果你不去阅读它,就只是一些数据;而当你阅读了内容之后,它就成了信息;但只有你知道了如何改变你的行为,信息才变成了你的知识。
临界知识的定义:临界知识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和定律。它是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能将那些看上去不相干的事情联系起来。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对知识进行管理,而管理知识最重要的并不是大多数人以为的对知识进行收集、分类、保存。
知识管理的核心实际是通过管理知识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我们应该学什么?
我们一生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
(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
(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
(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也就是临界知识。
所谓公共基础课,就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用到的执行能力,比如时间管理,资料保存,商务礼仪,沟通谈判等等。
专业必修课,就是我们所选定的专业方向。这个专业不是指学校划分的专业,而是只能够打完整个战役,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而这种系统解决问题的知识往往是内隐的,需要我们在不断实践、思考的过程中,领悟到跨领域知识交汇的微妙住之处,从而灵活地把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随时调用,赢一场战役。
通用必修课就是要掌握临界知识,认识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
执行能力,专业能力和结构能力都应该学,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投入80%的时间学习执行能力,投入20%的时间不完全的学习专业能力,而几乎没有投入时间,提升结构能力。
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结构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上,通过掌握临界知识,做到游刃有余。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首先,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先看一下低水平读书方法表现:
(1)制定庞大的读书计划,甚至为了完成目标而读书,希望能在一年内甚至一个月读多少多少本书,很辛苦却效果不明显。
why?
因为我们的大脑的习惯寻求新刺激,快速把书读完吧……我们都希望读完书获得新知识,因此不断快步的向前去获取更多、更多……
(2)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画线、摘抄,不断的记录或归纳知识点总结等等,读过书之后就慢慢忘掉了。
why?
阅读+画划/摘抄的读书方法是把一本书拆分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理解和记忆一个孤立的知识信息这件事,我们的大脑并不擅长。
最终的结果是听了无数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升级读书方法:
(1)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事实上,大脑的记忆,靠的是将信息与旧经验联系起来。将这原理应用到极致的是记忆宫殿法。
大脑这种通过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特性,除了能帮助我们记忆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通过在新旧知识建利联系网,我们便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对同一个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加深我们的理解和认识。
(2)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
读书仍然要记录读书笔记,但不仅仅要摘录名言、要点,而是着重描述读书厉受启发的内容,这些启发和自己过去经历的哪些经验相关。
(3)重视系统性、完整性,及横向联系。
读书时除了要重视、理解、还原作者的整个思路外,还要把自己的启发和思路搭建进去,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三点就是升级后的读书方法。最后一点是我总结的,虽然作者在书中说:
“现在的我,在读书时既不追求数量,也不要求读完。我的做法是: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当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之后,可能我并没有读完一本书,但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比读完10遍书的人都要深入。”
作者做为修炼多年的大BOSS,他使用底层思维方式,把临界知识灵活运用到不同领域的功夫已经炉火纯青,自然能在一本甚至多本书中迅速找到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知识,并进行横向的联系融汇贯通。所以,在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前,请放弃这种方法。
最后,总结一下:
升级后的读书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帮助我们从读书中发现那些在生活中各个领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规律,即临界知识。每一种临界知识,都是我们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这些临知识可以频繁的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和场景。
二、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两个心态:绿灯思维,以慢为快
绿灯思维:什么是绿灯思维?作者没有给出标准的答案。我以为绿灯思维是一种开放式地,接纳式地,客观地思考问题的心态和方法。
(1)不要给自己设限、画框。
因为我从未做过这类工作,所以我不一定能做好;因为我曾经在这类事上犯过错,所以我不擅长;因为的因为我的家庭环境如何如何,所以我只能怎样……种种。
对任何人来说,学习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选择了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新手也能成为大师。
(2)避免习惯性防卫。
当我们的观点受到质疑时,当我们的工作遭到批评时,我们的大脑是不是马上拉起了警报,想要反对,想要反驳。同样的错误发生在别人身上和自己身上时,我们是不是能用同样客观的态度对待、分析。
客观的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是避免习惯性防卫的基础认识。
以慢为快: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慢慢来,会比较快”,所以“慢慢来”是要对重要的核心知识花大力气去学习,深刻理解,打通“知识阻塞”,才能取得快速的进步。
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了。
三、三个方法及三个技巧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心态,端正了心态,方法和技巧其实因人而异,也许你有更适合自己的。
下面介绍一下书中提到的方法和技巧。
提升学可能力的三个方法: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
反思:不仅仅是反思结果,而是要追溯求源,反思最初的假设,反思思考的整个过程。
以教为学:转换身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1)要教别人,就要自己全面的理解,会帮助自己发现知识阻塞;
(2)“教”是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
(3)别人的提问、疑问会促使我们更深入的学习。
刻意练习: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大量的、持续的练习。
说到刻意练习时,举一个小例子。
如何快速提升写作能力的方法?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是阅读超过一万份经典文案。
三个技巧:记录、定期回顾和付费购买
我不再做详细的介绍,每个人都会总结出属于自己的技巧。这只是术,不是重点。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结合实例)
临界知识,也可以说是这个世界运行中的基本规律,它客观存在。发现和应用,是个知行合一的过程,我想结合第四章核心临界知识的应用案例来解释这部分内容,会让人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复利效应
“复利”被爱因斯坦成为第八大奇迹,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在刚开始时复利的效应很微小,让人不易察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产生惊人的效果。这是作者介绍的一个重要临界知识。
那到底什么叫复利效应?生活中它又是怎么被反复验证的呢?
首先认识复利的本质: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
复利的数学公式:F=P(1+i)^,F代表终值,即期末的本利和价值;P代表现价,即期初投入的金额;i代表利率;^代表计息期数。从公式中可以看到,有两个大因素会影响复利的效果——利率和执行次数。
利率就是做A导致B后,B对A能有多大的强化作用。利率的一点点差别就会产生很大影响。
执行次数,只有执行次数足够时,复利的效应才能发挥出来,可以理解为要坚持不懈地做某事。
在现实生活中要充分利用复利效应,就需要做到:首先发现A导致B,B加强A的事件;其次,我们要尽可能的提高这件事的利率;最后我们要加强这件事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在这里作者举个例子:
比如做公众号这件事就符合复利模型。
我们每写一篇公众号文章,传播给读者,一部分人分享出去就带来更多的阅读量。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分享,而这个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公众号的文章的质量足够好。
所以,我们真正要做的事就是把文章的质量做好。这个模型的利率就是有多少人受到高质量文章影响,愿意去分享传播,执行次数便是公众号文章的推送次数。
但复利效应在前期的时候是很不明显,所以刚开始,很可能你花很多精力写的文章和别人随随便便写出来的文章,阅读量没有太大区别。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坚持一段时间后,可能就放弃了。而一直发布高质量文章的人坚持下去了,迟早会等到临界点,比如某个大V的转发推荐,实现跨越式发展。
或许有人会质疑:“我会不会一直坚持写,但是中的,始终等不到临界点的?”我的答案是:只要坚持提高利率(写高质量的文章)和执行次数(发布数量),那么一定会达到临界点。为什么呢?你所触碰的世界比你想象的更广阔。
用复利的思路思考生活
做公众号、人脉、投资,都是一样的,它们背后都是复利模型,它是这个世界的基本运作规律之一。
说说用复利模型去投资的事情。其实对于没有太多钱的年轻人而言,真正有复利效应的不是年化10%的收益,因为在起步期,你的投资利率其实可以非常高。你把一万元钱投入个人学习、自我成长、能力提高等方面,带来的年化收益可能是5000%,而买年化10%的理财产品,一年也不过一千元。
什么时候你才应该把钱投资到理财产品上呢?当你的收入扣除生活成本和自我成长之外,还有闲置资金的时候,这些钱财是应该拿去理财投资的,这才是真正的理解了复利模型。
二、黄金思维圈
黄金思维圈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
我们看问题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停留在what层面的人,也许每天忙忙碌碌,做了很多事,但仅止于为了完成而做,是为做而做。
第二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在how层面的人,更多的是在技术层次思考问题,我该怎么做?
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只有从why的层面思考,我们才能直达核心,我们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在技术层面安排最有效的方法措施,有了方法措施,再来指导我们做的每一件具体的事。
所以,黄金思维圈教给我们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即用why→how→what的顺序,去思考我们面临的每个问题。
《好好学习》这本书到此就说完了,这本书到底能带给你什么启发?你从中能获得什么?这一切都来自你的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