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电子产品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那些靠电量和程序而活的智能产品。
作为成年人,我们自己在关机一天就心神不宁的状态下,如何要求让我们的孩子做到对好玩有趣的电子产品熟视无睹?!
时代的发展,只会产生出更多更高端更好玩的东西。这是谁都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只能接受,并趋利避害地让其为我们服务。
为人父母,我们需要认清并接受的一个真相是:在钢筋水泥和人工智能中长大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要孤独得多。
他们不缺吃穿,但他们缺少玩伴和陪伴。他们的童年过早地凋零在“减负负更重的教育、望子子非龙的焦虑”中。
他们很少有机会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光着脚丫子在清澈见底的小河和炊烟升腾的小巷疯玩,也很少有机会在父母无声无争的散养中一路犯错一路被宽容地获得不紧不慢的成长。
浮躁的社会、功利的教育和焦灼的父母,让他们不少人在价值观的四分五裂和家长老师的轮番指责中,备受煎熬,无人诉说。
他们(悲剧证明,尤其是那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宁愿对着手机屏寻找安慰,也不愿和大人多说一句话。在父母有效而高质的陪伴中成长的孩子,根本不会总想玩手机。他会沉浸在畅汗淋漓的游玩和好奇强烈的探索中,获得饱满而有力的自信,取得微末而显著的进步。巴尔扎克有句名言,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怯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物质富裕和隔代养育,正让中国孩子走在一条过度娇宠、过分脆弱的教养之路上。
长久的溺爱和保护,不仅让他们无法学会延迟自我的满足感,感同身受地理解外物和他人,而且造就了他们呼风唤雨、高高在上的虚假召唤力。
一旦他们的需求被拒绝,召唤不灵光,他们就因承受不了挫败,走上自伤或伤人的道路,乃至跌入深渊,丢掉性命。
俞敏洪曾说,父母教给孩子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AQ,又称逆商),比要求他考上大学重要得多。
现实中,一些父母只要求孩子考上大学,而极少抽时间告诉他,任何事情在开始之初,就存在两个结局:成,或败。
失败的概率在任何事情中都占有一席之地。接受这一点,才有机会赢得余下的成功。
他们也极少提醒孩子,我们来到世间首要的任务,并非考上好大学取得好名次谋个好差事,而是保护自己并善待他人。
这些父母更少通过锤炼自己的逆商,带领孩子培养并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善待生命的视角。
相反,他们只是以过度的保护和短视的养育,为孩子营造出风和日丽的假象,让孩子稍遇挫折便如临大敌,稍受委屈便想到轻生。
不经历挫折的人,不知道终点的风景和收获的饱满。不明白人生实苦的人,不晓得肩头的责任和生命的珍贵。
应试教育的高压导致素质教育的苍白,挫折教育的匮乏关乎生命教育的缺位。
当大人们不再为自我教育的不及格隐瞒撒谎,孩子们才会在爱与平等的环境中获得尊严和成长,悲剧才会在反思和改善中得到减少和遏制,教育才会在家校携手中渡人上岸、救人慧命,而这个社会,才会在坐享科技、尊重生命中,变得越来越好。 节选摘自儿童心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