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讲的是一个生活在明朝嘉靖年间姓袁,名学海,号了凡的人一生的故事。
书中讲了凡自幼丧父,在母亲的抚养下长大成人,从小的时候,他母亲就教导他,要他选择从医的这条路,原文是这么写的:“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个袁母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为什么?她的出发点就很好,说学医可以养活自己。在我看来,更为重要的是后一句话:说“可以济人”,济是什么意思,我们都说悬壶济世,济就是帮助的意思,济世就是帮助世人,济人就是帮助人民。
伟大在哪里?我们现在的人读大学选专业都是说,选个好专业,以后好找工作,可以衣食无忧。这个当然没有错,袁母伟大的地方就在于“帮助世人”这一点上,像我们普通人,都是有了好工作之后,换大房子,大车,很少说有人择业工作的出发点是便于、乐于帮助他人的,我们说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家风相当重要。比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
有一天,学海在外面碰到一个老人,这个老人,身形神行俱佳,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人的形象好,气质也好,精神也好。然后学海就非常恭敬地向老人打招呼问好,并且把老人带回家,给老人吃的,喝的,非常尊敬的在招待老人。
这个也是非常难得的。为什么呢?我想起2010年的“药家鑫事件”,西安一所大学的大学生药家鑫,驾车撞到一骑电动车行人,因为害怕承担法律责任,从车上拿出刀具将被撞的人刺了8刀,残忍地将其杀害。
先不说这个,就是换做我们自己来说,要做到这一步也比较难。就拿我自己来说,让我在小区遇到一个老人,要我和他问好,我觉得勉强可以做到,但是发自内心的问好,这个比较难,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向人打招呼变得很随意,不走心,更别说主动邀请人回家里来做客。
像小品里面说的一样:以前在农村,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现在在城里,门洞里看人,把人看远了。
一个是主动带老人回家给予帮助的学海,一个是驾车撞人怕被追究法律责任的药家鑫,道德高下立判。
想起小时候,我们村里经常有人上门来乞讨,这个时候,家里人总会将家里的饭菜给予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变了,比的是谁家房子大,车子大,谁的手机贵,社会上唯金钱、权贵论成败。所以郭老师也说,整个民族长此以往下去,拜金主义、唯权主义盛行,哪里还有未来可言?真可谓振聋发聩!
那被接回来家中的老人姓孙,感恩于学海的恩情,于是帮学海算了一卦:预测出学海将来会高中进士,并且能清楚地算出在乡试、会试、殿试的名次来,还预测出他能活多少岁数,这辈子有没有子女,能做到多大的官......
从此之后,学海便开始走上了求学之旅,去认证孙老人的预测是否灵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