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从字面的意思分析了一下时与机的含义,然后简单说了谈了一下自己对于华夏文明起源的一些看法,因为是下了班晚上躺在床上用手机码出来的字,所以思路比较飘逸,可能会让各位读者看完觉得凌乱,这里就先道个歉了。
这一篇本来就是插队写出来的,所以准备也不充足,不过要讲的道理很简单,那就是为了说明时机在成长中,尤为重要。
这个道理也许大家都明白,但是每个人又因为自身的差异,不论是年龄,性别,学历,长相,还是家庭环境,所处地域,职业接触的圈子不一样,对时机的看法和把握程度也肯定会不禁相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在进步,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会出现,这是必然的,不过社会太庞大,每个人究竟该怎么努力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有的共识,还是要先达成的。
先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吧!
大学期间有一次回家,因为那时长沙到西安还没有高铁,就买了普快卧铺车,那趟车终点是兰州,一上车我就发现下铺有个和老爸同龄的男人坐姿端正,因为老爸曾经的一些老首长我也经常拜会一下,所以上车以后没几分钟,我在简单地打量了一下这个人后,就敢断定他是现役军官,而且级别应该不低。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那时我即将满20岁,因为上大学一年半这段时间,我的交际圈子比以前高中前大了很多,但是没有了那种曾经和同学朝夕相处的机会,也就不再像以前一样把很多话都说给别人听,于是也慢慢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大部分人真的就是萍水相逢。
因为这个原因,虽然我感觉到这个人身份地位挺高,但是也并没有想和他攀谈的意思,只是坐在茶几那里看着窗外的风景,计划着回家吃啥好吃的,准备见那些同学……总之是归心似箭。
发信息联系朋友,吃点小零食,看看随身带的杂志,或者玩会手机,20小时的长途火车又不是第一次坐了,所以也习惯了这种节奏,心里的情绪肯定也没第一次回家那么激动了,旅途时间长,信号不好玩起来会卡顿,于是就静下来听着那些萍水相逢的同路人聊些什么。
如果只是听到一些无关紧要的市井玩笑话,也许听着一乐也就过去了,可谁也没想到,那天隔壁铺的几个毕业生聊天说到的话题,没多久就引燃了整个车厢,很快一半多的人开始讨论起来了。
话题的开端应该是从那几个大四的学生抱怨实习工资低或者房价涨得厉害,压力太大开始的,没一会周围的几个人就先被带动起来了,一起互动。
“我明年就55了,现在说要延迟退休,我怕是得死在工作岗位上,我现在存款加起来不到三万块钱。”
“这年头有钱说了算啊,我辛苦打工也不就是为了能给娃攒够彩礼钱,你们估计都不知道,我们那边彩礼就这几年涨了两三倍了,没有30万还想娶媳妇?”
抱怨的声音一句接着一句由不同的人发出来,我听着他们说着,坐在旁边,不做声。一时间脑海里冒出来一句话: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那个军官肯定也听到了,他还是端坐在那里,不过头是侧过去了,而且明显在沉思着什么。
吃的东西都是啥都敢加,为了钱还有啥不敢干的?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大家一起致富?
话题被抬到了这样的高度之后,一些人开始打圆场了:“能咋办,还不是要活,少说两句吧。”于是没多久车厢就安静那么一些了。
有关类似这种话题手机上没少刷到过,学校里面上课提到大环境,无论是用统计数据分析,还是从文化风气来看,也总会听到有人说,我国的大环境不好,但是第一次在车厢里,看到一群陌路人凑在一起这样吐槽,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我实在静不下来了,就去了车厢连接处抽烟去了。
抽烟时脑子里这样想着:这些人和我们当时高考冲刺时的抱怨,本质上应该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是缓解一下压力,过一会还是会平复很多的,然后大家调整好了后会继续努力,为了自己的目标。
虽然这样想着,但是他们讨论的话题还是让我对前途有了莫名其妙的担心,而且又是放假回家的路上,这种心情一下子竟然调整不过来了。学校曾经就用数据分析过我们学院毕业生的平均薪资待遇,刚毕业时月薪4600到5300,工作三到五年7500,十年后大部分人能拿到12000到15000之间。
当时听分析的时候觉得没什么,不过那个喊着是不是自己要老死在工作岗位上的女老师的确是触动了我,再对比一下网上曾经对90后的评价,我瞬间感觉90后真的未必就比他们这些经历过十年文革,吃过苦的前辈们轻松太多。
90后为什么不敢谈未来?90后为什么没有理想?还不是被这样的现状一点点蚕食掉的?
正当我陷入这种没有意义的思考时,那个军官也来到了连接处抽烟,我也是在脑子凌乱的状态下,随口问了他一句。
“我们这么大力发展经济,不顾及精神层面的发展,真的就是对的吗?”
其实我还有很多话想问下他,但是这一句话说出口,就被他立马打断了。
他用很温和的语气说我年轻,说我只在书上网上看了点别人嚼舌根说的话就被影响了,还说我压根就想不到那几年,大家过得都是什么日子。
村里有很多人饿死,不少人为了生存远走他乡,不发展经济,不大力发展经济,咋活下去?活都活不下去,还能说话?他还说到,他的亲哥哥就是饿死的。
94出生的我的确想象不到,虽然小时候爷爷给我讲过村里几位老人是以前逃荒过来的,奶奶给我买东西时也总是说到,你们现在幸福了,不比以前吃不饱穿不暖,不过还是要知道节约,花了钱买的就要珍惜着用;同样在电视剧,纪录片上也看到过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北漂,出国等等为了更好的生存的创业求生之路。但是毕竟不是感同身受,同理心再强也没办法设身处地地感觉到那种苦。
静了没多久我又一次问他:“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再发展30年我们国家强大了,我们这一代人也老了,到头来谁会记着我们这些大多数,我们和那些修河时被饿死的民夫又有多大区别呢?”
我问得这个问题让他有些恼火了,虽然他还是那么温和的语气,但是我明显感觉到他生气了。
“我不想给你讲大道理,但是个人主义确实深入你们年轻人的心了。那些老一辈战斗英雄为什么愿意用肉体拖时间让更多人转移,抗洪救灾第一线去的人就活该冒着生命危险吗?要进步就要有人牺牲,这没办法,只不过现在大家都聪明了,都会博弈了,都不想成为被牺牲的那一个了,也就总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了。”
这些话让我觉得惭愧的同时,又让我觉得有些不公平,有很多英雄烈士的孩子高考加分都被人质疑,一些冷门项目的奥运冠军晚景凄凉也不是我杜撰的,在互联网时代这些内容被深挖出来,尽管我们可以怀疑说这是发达国家侵蚀我们风气故意雇佣水军搞起来的,但是每个人身边就也有类似不公平的待遇发生着,让大家觉得,活着就要去争,去抢占资源,否则就没办法出人头地。
(那个时候内卷这个词还不流行,所以就不用这个说法了,而且这篇文章的主题也和内卷无关。)
嘘寒问暖不如打笔巨款。
没收入谈什么情怀?
每天都吃泡面了还和我谈营养?
近几年这样类似出现并且逐渐流行的话其实就是当时对社会发展不平衡不满的更深层的延伸,而且愈演愈烈,让人觉得真的有些亚历山大了。
不过我很庆幸自己在那个年龄遇到了这个军官,他最后只说了一句话便彻底让我明白了现实,然后几乎再也没有陷入这种死循环式的思考了。
“小伙子你还年轻,年龄就是资本,资源永远是不够的,土地,财富,人才,市场,什么稀缺资源都会遭到疯抢。你应该还是学生,你现在是好好学习,把自己的时间利用起来,以后在资源争夺的路上拿出自己过硬的本事出来,牺牲就会小一些,现在就光想着以后怎么样,不付出行动,到头来还不是得挨打。抗日战争我们落后战损如何?抗美援朝我们战损又是怎么样的?你应该也都看一些文章知道的,不努力发展自己的硬实力,就想着博弈的时候四两拨千斤,可能吗?不会每次都那么幸运。”
和他在一起又聊了一会,我问他是不是老师?他说是的,而且他语气中也透露出:学生也两极分化了,有那么一些学生,真的是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指望着好好上学出人头地,结果到了大学一下子被安逸舒适的环境给消磨的没有斗志了。
我说自己的老爸不也是这样,有的时候人累了,就会休息,但是现在这样的大环境的精英太多,他们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呀,那会管大多数人休不休息,还有没有斗志呢?
通过谈话,我觉得这个军官,八九不离十是某个军校的老师或者行政干部了,不过我觉得也没必要多打听了,两个萍水相逢的人就这样聊了很多,临下车时我还犹豫要不要互相留个联系方式,不过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到家没几天我过了20岁的生日,家里过年照例在看着春晚,走着亲戚,说着越来越没年味的话,但是我却慢慢不觉得有什么了,父母以及那些上一代的亲戚朋友的确已经很努力了,他们就这个能力和本事了,接下来的路就得靠我们年轻人自己奋斗了。
过完年没几天,老爸老家山东枣庄的亲戚结婚,我强烈要求一起去看看,老爸小时候待过的村子里剩的人真的不多了。
四个伯伯一个姑姑以及他们的子女基本都去了不同的城市,上海,北京,青岛,大连,海南,三亚,济南,连云港。而我那时在长沙读书。一家人聚在一起他们几个老的喝多了开始聊起了小时候的事情,说到了他们自从爷爷去世后好像五六年都没聚过了。
我们这两桌小的,因为年代原因,70后忙于工作赚钱还要照顾孩子,80后刚结婚的不少,结不起婚的也有那么几个。他们倒是以前小时候都在这里生活过,所以有得聊,但是我从小就因为老爸倒插门的原因出生在了陕西,又因为是唯一的90后,所以总觉得插不上话,而且山东方言我几乎是听不懂了的。
我学习的专业就是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这个专业所学的内容就是为了给目前因为飞速但是不均衡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的祖国,找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且那时我们专业已经被拆分,资源资源成了理科,城乡规划发展成了文科,我们是拆分前最后一届学生,老师也在上课时建议我们找到侧重点。
那次聚会让我觉得大家的话题其实越来越窄了,我也开始有了往社会科学方面发展的想法,因为我觉得被这个发展强大的作用力推动后,我们国家的很多人,已经没有精力再去思考很多问题了,所以精神文明建设落后很正常,自杀率,离婚率升高,心理问题频出,这些问题以后都会被关注,要解决,我们的最终发展目标是进步,是全面进步,而不是单单为了有钱。
老爸那几天带我去了附近的微山湖,听说那里以前还叫水泊梁山,回学校的时候,家里人送我去徐州买高铁票出发,我偷偷改签了一下车票,推迟到了第二天才去。趁着这个时间我去了趟沛县,下了巴士我发现路边摊有很多卖狗肉的,打着樊哙的名号,倒也应景。
正好那时也是饭点,我也就找了家食客还不错并且明码标价的小摊点了份狗肉,想着尝尝味道,也不白跑这一趟。
戴上手套,抓起一块,大口咬下去,别说还真挺香。老板给我端来茶水问我口感如何?我回答他不错还开玩笑问能赊账不?下次来给钱!
老板自然是不会愿意了,对我说没钱打电话让你朋友转给你呀,也没有多少。我连忙回应说不好意思了,我只是开玩笑。
说完老板放心地转身离开了,我也喝着茶想着问题:凭什么刘邦就能一直白吃樊哙的狗肉?刘邦年少的时候是以信陵君作为自己偶像的,不像是会贪这种小便宜的人,否则后来那里会被大家拥护,成为了大汉高祖。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
这话即使不是高祖朝堂之上所说的原话,他也确实做到了话中所说的知人善用,他也的确缔造了我们这个民族,怎么就被后世称为痞子了呢?
敢身无分文在吕公宴会回头大乎一声:“贺钱万。”这份魄力恐怕让很多现在的金融风投家们都羡慕吧!
都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那么对于刘邦的形象刻画也不见得很完美高大呀?难道就因为他把儒生的帽子当了夜壶吗?
20岁的我对自己父母的感情和看法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他们的变化逐渐不同了,一个在秦失其鹿,而天下共逐之的大乱局中最终胜利的这一位英雄,怎么可能只会是凭借着天赋和运气?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因为私人情绪屠杀关中老秦人,火烧阿房宫,还害死楚怀王熊心,背信弃义,尽失天下人心的“霸王”,反而后来被一些文人墨客刻画成了失败的英雄?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不知道其他人会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同样也不知道未来的人会如何看待今天的发展进程,不过和平和发展肯定是主流趋势了。
狗肉吃完了,又想起高祖封赏时和群臣这样的对白。
“诸君知猎乎?”
“知之。”
“知猎狗乎?”
“知之。”
“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
狗真的是人类的好朋友呀,不光看家护院,追杀猎物,还成为了人类的盘中餐。不光如此,在这种重要的论功行赏的朝会上,他还有了更加深刻的比喻,一直到今天,狗还陪着人类,防爆,导盲,搜救,陪伴。
社会进步了,陪伴着我们时间最长,关系最密切的宠物也享受到了它应得的待遇,有人对狗呵护备至,有的人却冷嘲热讽,甚至还有人别有用心。
狗的引申含义更是不胜枚举,很多成语的出现也能间接地反应出来时代进步,我们人类的功过得失。
第二天坐车从徐州出发去长沙接着读书,一路上群山万壑,经过砀山,民权,开封,赤壁,武汉,岳阳,不到六个小时便来到长沙。
这一路有很多著名的地方,发生了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也出现过很多英雄人物。
科技进步的今天,一日之内真的是可以游遍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神话故事中古人想象中的腾云驾雾,追日奔月已经被实现了。
有了寒假的这番游历,下了车来到学校我开始整理自己凌乱的思维。
之前受到一些美国上世纪60年代文学作品的影响,觉得在路上应该也是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似乎也符合90后所处的国情和大环境,毕竟国家进步了,我们有能力去先享受这些进步带来的不同体验。
不过从那次回学校我开始想着如何去发展自己了,专业课已经难起来了,也多起来了。
规划专业的学生面对未来,会认为未来有一些方面是可以预料到的,同样存在着很多未知数,只有这样,规划才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也是因为未知数太多,所以我们老师也说过,要慎重,多去考虑不同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
从那个学期开始,我开始从不同的科目了解自己的专业,了解我们所生存的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
接下来的两年时间,读完了很多发展不同领域史,有哲学,数学,科技,经济,城市,金融……
也因为实习和自己旅游的原因,去了不同的地区,看着了不同行业的兴起和衰落。
沿着黄河看水位变化,去田间地头看不同的农作物,植被的长势,在学校食堂吃饭注意到了招租的价格变化,也把老师提供给我们的区域发展数据收集分析了一些。
一次无意中看到这样一句话。
时者,四时也。
四时着,天之吏也。
那一刻开始我被我国传统的文化魅力吸引住了,我们祖先是用什么样的智慧思维如此精确的计算时间,历法,节气的?
我觉得古人对天的理解绝对不是天空这么简单,应该是整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都被蕴含到了天这个字中。
主发谓之机。
天机不可泄露,的确,我们今天即使能推算出来宇宙大爆炸的大概时间,但是这个发动机在哪里,我们还是解释不清楚。
我没有也没能力做这样的解答。
不过用这种具有智慧的中国思维,我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大致理顺了。
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这些学科分门别类,把我们所处的系统认知的越来越精密,也越来越准确,但是我们对于宏观大系统的认识,却越来越模糊,我们不希望出现纰漏,引发可怕的蝴蝶效应,造成无法挽回以及弥补的损失,同样我们也要高效合理地分配资源,满足我们的生存发展。
于是我们专业和专业之间交叉起来了,结合起来一起研究和分析了。因为曾经的天文学家研究太阳黑子活动变化是如何影响气候变化的,这种变化影响了降水,影响了大气层,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这些影响其他专业肯定会更加细致。
这些变化会不会影响粮食生长,影响物价,影响我们的生活,身体,经济,以及方方面面?
这些曾经的研究成果如何凑到一起,如何构建一个更加稳定,可以供我们人类长期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世纪难题了。
耳目,心之枢機也。——《国语》注:枢機,发动也。
同样,每个人都会发动着自己的五官去认识和感受着身边的变化。
虽然这样的说法很唯心,但是正如康德所说的那样,没有知识是先于经验的,我们也不可能一开始就那么唯物。
记着小时候奶奶总是在柜子里给我拿好吃的,我那时觉得柜子里肯定有很多好吃的,于是我大了一点后,有劲了,偷偷地撬了柜子,结果发现里面没有吃的,只是因为之前那些吃的,是奶奶买好放进去的。
奶奶取零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所以我便有了后面的行动。同样,我们每个人,就是在成长过程中,也会被不同的方面引起注意,才慢慢去行动,去弄明白,去观察,去学习,去模仿,去进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长大,我们的心机也会随着迁移,好像这种说法挺吻合实际的。
记得有一年,听爷爷和一个亲戚聊往事,他们就说到了村里修路的那一年,有人开了理发店,有人开了饭店,有人却只会眼红。
每个人所处的时不同,所能感受的机也不一样,但是大家的共同作用影响着这个庞大的社会系统,乃至整个生态系统。
目前新冠还在肆虐,病毒是如何出现,并且抓住时机,在什么物种上汲取到营养,又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进化,变异,变得更加强大起来的,又是怎么样和人体细胞进行接触,然后增殖,分裂,传播开的?
这些问题我相信以后都会找到答案,不过我们应该反思些什么?我们这个系统又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调整?每个人又应该做些什么,这就因人而异了。
有空下一篇再聊。觉得有趣,点个关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