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死亡就怀有恐惧、忌讳之情。中国古代就有避讳“死”字的委婉表达,例如:“薨”、“殁”、“羽化”、“作古”、“仙逝”、“驾崩”、“升霞”等词。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寿命普遍得到延长。那些困扰人类的登革热、疟疾、天花等诸多古老的疾病,即便今天无法被完全消灭,但由于科技力量的保障,已完全可防可控。
即使是近年来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相信人类也能通过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研发疫苗等方法来抵抗乃至战胜它。
因此, 死亡在现代社会越来越被边缘化。然而,虽然如此,人类依然逃不脱死亡。死亡不会因为人类的推迟到来就不存在。人类不可能永生。
既然每个人都注定死亡,那么,一个人离开世界的最后一程,应该怎样被记住?人类该如何直面死亡,思考死亡存在的意义?
本次微信公众号就推荐一部在豆瓣评分高达8.9分的日本电影——《入殓师》,该片情感细腻,节奏舒缓,是一部治愈心灵的剧情片。在2008年的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上,它获最佳外语片奖。
这部影片有许多值得写的点,本文我主要选取“理解死亡并超越死亡”和“对生命的领悟”这两个为切入点,来谈谈自己对该片的感悟。
一、理解死亡并超越死亡
《入殓师》是根据日本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纳棺夫日记》改编而成,这位作家早年从日本名校——早稻田大学辍学后,做了多年餐饮业,因经营不善倒闭了才进入殡葬行业,一做就是四十年。他把自己的经历与感悟付诸笔端,成就了感动万千读者的文字,也为电影《入殓师》提供了扎实的文本基础。
电影讲述了离死亡最近的职业——入殓师的生活。在日本的殡葬文化中,入殓师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业工种。它被称为送行者、纳棺师或者葬仪师,是一个为往生者化妆整仪,纳入棺中的职业。
导演拍摄这部影片,既使观众对入殓师这一职业有了深入了解,同时,也借着一名入殓新手的视角(男主人公小林大悟)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从而传达出对死亡的理解。
因入殓师是一份直接与尸体打交道的工作,虽然每天有五十万日元的高额薪资,但对于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而言,这仍是一份避之不及、难以启齿的工作。不管是小林大悟本人,还是他的妻子美香、朋友山下乃至逝者的家属们,一开始均持此种态度。
小林大悟成为入殓师属于阴差阳错,他原本是一家乐团的大提琴手,从小到大接触和学习的都是音乐,因乐团解散,灰心的大悟才决定与妻子美香搬回乡下,在妈妈留下的老屋中过着平凡的生活。
一天,小林大悟偶然发现了“NK代理”在报纸上刊登的一则招聘广告:不限年龄、正式员工、工作时间短、待遇从优。原本他以为是做一名协助旅行的导游,与公司的社长——佐佐木生荣详谈后才知道竟然是招聘入殓师。
小林大悟的内心一开始是拒绝的,更何况第一次工作,他就碰上了替一个死在家中两星期的独居老太太收尸。
这是小林大悟第一次直面真正的死亡,不管是闻到尸体腐烂散发出的恶臭,还是目睹了桌上密集的苍蝇嗡嗡围满一块生蛆的烂肉,小林大悟对此强烈的、控制不住呕吐的生理反应,都表明了他内心的恐惧、愧疚与抗拒之情,他觉得自己无法胜任入殓师这份工作。
这次工作,除了生理上的冲击,对他的精神上也产生了极大影响。他对死亡、生命和入殓师这一职业开始有了探寻思考。
当他独自一人站在桥上,看水中的鲑鱼拼命游上来就是为了去死,他不懂它们为什么去死还要这么辛苦?由于在小林大悟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是缺席的,因此他对死亡、生命、职业(也可以理解为自我认知)等重大问题的疑惑,均由社长来代替父亲完成授教。
在多次看到社长平静、细致、温柔地为往生者整理仪容与穿戴的过程中,小林大悟感受到了爱、舒缓和完美。社长把逝去的人重新唤回,赋予永恒的美丽,不仅表现了入殓师的高度专业性,更是表达了生者对逝者的尊重。
正如社长曾告诉小林大悟:“人总会因死亡而分别,痛苦的是活着的那个”。因此,要把他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再与之告别。
而在目睹一次次的生离死别中,死亡本身所蕴含着的亲情、爱情、友情、失去、悲痛、不舍、勇敢、告别等的无数主题,更是深深地打动着小林大悟的心。
这些因素,都促使他开始理解并尊重入殓师这一职业。在深层次上而言,这种职业的理解也可看作是小林大悟在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寻找的过程中,理解死亡并超越了死亡。
“因为在超越死亡这件事上,我们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最终都可以归入纯粹自我的发现和回归过程。当一个人真正发现了自己的纯粹自我之存在及其价值,并不断回归其中,那么,死亡就不再是问题,超越死亡就是可能的。”
小北,公众号: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件人人都会面对的事情,为何难以启齿?
就像社长对他说的那样:“你生来就是做入殓师的”。
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当小林大悟在朋友山下嫌弃他的职业,妻子美香气到回娘家的糟糕处境下,为什么他仍不放弃做一名入殓师。
二、对生命的领悟
“关于死亡,最直观的认识或许就是存在的终结与可能性的消失,我们不仅丧失了对世界的参与感,更重要的是,就连我们存在过的证据也将被逐渐抹去。”
小北,公众号: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件人人都会面对的事情,为何难以启齿?
关注死亡、认识死亡是每个人成长中的必修课,因为只有关注并认识它,人才能领悟到生命的意义,才会知道该如何活着。
正因为有了死亡,人类才会在有限的生命中不断探寻活着的意义,并执着追求自我存在之价值。
正因为有了死亡,人类才会按照自我意愿繁衍后代,通过宗法血缘的关系,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得以延续。正如《入殓师》中美香的怀孕。
当小林大悟得知自己要当爸爸的喜讯后,我相信这一刻,他的欣喜是远大于别人的。因为作为一名入殓师,他与死亡打交道的频率要高于他人,因此对新生命的珍视也要深于他人。
而在电影的结尾,小林大悟为死去的父亲行入殓之礼时,一边是去世的父亲,一边是妻子腹中的新生命,在生与死的轮回中,这种“敬畏死亡,珍视新生命”的主题就凸显得尤为强烈。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电影画面中充斥着大量死亡镜头,影片整体给人一种压抑、沉重之感,但是如果你足够细心,可以发现导演为了缓和这种主基调,在影片中多次置入了大自然的美景。
1.一群自由地飞翔于苍茫天际的鸟群和一群在碧波荡漾的湖面尽情游弋的白天鹅。
2.在绿油油的乡间草地上,小林大悟忘我地拉奏着大提琴,悠扬婉转的乐声在广阔的天地间飘荡。
3.在繁花盛开的春季,怀孕后的美香拿着洒水壶,在烂漫的樱花树下浇灌着绿色植物。
......
这些大自然画面的置入,一方面有如上所述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也是导演通过死亡表达了对世间一切生命的礼赞。
这种礼赞,是电影中类似社长佐佐木生荣、小林大悟等真正接受过死亡教诲,探究过死亡谜底的人才能够领悟到的生命底色。
“那就是热爱生命,敬畏生灵,对人、物充满慈爱悲心。因为死亡交给我们的从来不只是恐惧、痛苦、悲伤,还有对生命的珍惜和关爱,对世界的留恋和热爱,对人世的贡献和付出。”
小北,公众号: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件人人都会面对的事情,为何难以启齿?
或许,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直面死亡、敬畏死亡却仍然热爱生命并好好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