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心得体会

           




            于2020年11月12日下午,扶风高中开展了地理研学活动,本次参与研学的有33位同学和几位地理老师。我们去的地方有两站,第一站是七星河湿地公园,第二站是扶风县污水处理厂。

          下午1点,老师们开始组织学生站队并清点人数,并将调查问卷发放到每一个人的手中,井然有序的上大巴车。到了七星河湿地公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七星河国家湿地公园几个石底红字了。看七星小镇,两边的上下联写着“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这是诗人李白写的《扶风豪士歌》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时值安史之乱爆发后第二年。诗人在当年春天奔往吴地,在一位被称作“扶风豪士”的人家里做客。李白当时是避难而来,受到盛情款待,为了表示感谢,也借此抒怀,即席写成此诗。接着去人民公社,公社的建筑极具陕西地方特色,类似于之前的“土房”,也就是用土盖成的房子,墙壁的侧面有一大幅画,画的是毛主席的人物画,上面写着为人民服务。走到正面,每个红门上方都有着各个镇的公社食堂。受扶风县管辖的有9个镇,所以就是9个公社,每个公社里面都记录这扶风县的文化的演变。公社之游让我知道了农具、灯具的变化史。农具如升斗、筛筛、磨地磨、推车、牛搁头…记录着农业发展的变化,灯具如灯盏、腊盏。在游览过程中我还知道了苏慧织锦的故事,苏慧是扶风武功人,她的《回文璇玑图》被武则天誉为“超今迈古”,并流传千古。

          接着我们一行人向山底走去,刚下山底便听到了水流的声音,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潦水尽而寒潭清”这一句诗。沿着红油栢路向东走去,路两边的示牌上记录着七星河的物种。桥下有鸭子游动的身影,水面上还有芦苇荡,向南望去看见了黄土垂直节理现象,代表着有水土流失。再向前走去,路旁的“鱼鳞坑”吸引了我们一行人的目光,由老师讲解后,知道了“鱼鳞坑”的作用是保水,保肥。之后便来到了湿地科技馆,在科技馆中我们了解到七星河、美阳河、小韦河分别交汇,形成了一条蓝色的水带,环绕扶风县城,设立了天然的生态屏障。并且知道七星河是台塬湿地,第一部分了解到台塬的形成以及台塬的治理措施如打坝淤地、拦泥、蓄水、退耕还林…馆内还有立体的农耕图,描述着西周时期周文王祖父率族迁徙于此,西周王朝沿水而居。第二部分我们了解到湿地公园内的动植物,如种子植物74科225属302种,有国家保护植物野大斗1种,有陆生脊动物5纲24目54科157种…国家保护二级动物有白琵鹭、鸳鸯、灰鹤等、省级保护动物有苍鹭、白鹭、池鹭、豆雁斑头雁等。体现了湿地生物的多样性,第三部分我们了解到七星河湿地公园的建设以及规划过程,有5大功能区。可谓是收获满满!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扶风县污水处理厂,了解到污水的处理流程。我认为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污染和生活废水。从这方面可以想到水资源短缺问题以及水资源浪费问题严重。在此我想告诉大家:中国虽然是一个大国,但是人均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少之又少,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要树立节水意识、养成节水习惯。纯净的水资源来之不易,我们要节约用水!

          通过本次研学之行收获颇多,我不仅从本次活动中获得了极大乐趣,同时提高了自己的能力,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发现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经常忽略的事物。它将是我最珍贵的回忆,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