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孩真可怜……”,明星或非明星在自媒体发一个图,配一段文字,大意是说去了趟贫困地区,看到他们生活不易,倍感心酸。
很可能,他们只是拍了几张照片,走了个支教的过场,然后被政府部门好吃好喝地招待,之后拍拍屁股走人了。
小孩可怜吗?那样的生活当然不容易,不过被你大剌剌拿出来作为自己“善心”的佐证,你问过人小孩乐意吗?
你说你没意识到他人的想法,不如说你没有你认为的那么高大上。
做善人这回事,不存在什么失误,只有真善和伪善。
有个朋友跟我抱怨最近被一个可怜人给搅得头痛欲裂。
“可怜人?”
“一个后生,有点像契诃夫笔下《公务员之死》里的切尔维亚科夫--无端的猜测和忧惧足够让周边的每个人抓狂。更可气的是,发展到后面,这后生把整个世界当成假想敌,在没有把柄的情况下,他甚至可以诬陷他讨厌的人。”
“和你有什么关系?”
“太累了!连我对他那么好也会被他猜疑……我觉得所有这些都很丑陋,我不想丑恶在我身边发生。”
朋友的字眼里不时冒出“可怜”“恶劣”等字眼,按照他的这种认知,不仅很难完成他的善举,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他能量太弱。
朋友太天真,天真的人做不了善人。对方也许只不过是在遭遇背叛之后的过分防卫,朋友不切实际地对其施加没必要的同情,希望通过疏解、帮忙感化对方,失败之后又站在道德的高点批判对方,反而放大了这种恶。
朋友内心不强大,内心不强大的人做不了善人。佛家故事中说高僧为了感化他人可以做到绝食而死,或者被对方杀了也无憾,而朋友一度还担心自己搅入污水中被他人误解,深怕自己的“好人相”被打破,连“我执”都放不下,怎么帮助他人?
朋友太想做善人,太想做善人的人做不了善人。除了不时泛滥的同情心,朋友很明显还有着以目前的道行解决棘手问题的跃跃欲试的心态。可是,对方说不定早已欣然接受所做一切的后果,并不需要他的干扰,一句话,我不需要你,一边凉快去!
真正的善意,足够自信、强大、无私,让自己像太阳,不多言语,只是自然地发出光亮,让被照耀的人感到舒适、明亮,而不是压力。
真正的善意,也不是无原则的妥协,孔子说,以德抱怨,何以报德?让种下善恶因的人,在世俗的规则中,承担善恶果,只需悲悯,不要干扰。
别老觉得他人可怜。当我们给他人打上“可怜”的标签,以为自己“超凡脱俗”的时候,恰恰映照出我们自己“超俗”的可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