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子胡同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北走向,位处恭王府东侧,其南端以“三座桥”通向三座桥胡同。新中国成立后,将桥下的河改成暗沟,建成前海西街,“三座桥”被拆除。毡子胡同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曾是专门为皇宫打理毡子用品的地方,这些毡子用品用于保暖,对于没有现代暖气设备的古代皇宫来说非常重要。毡子房胡同的特点在于其西侧没有住家,而是荣国府的大墙,东侧则是两进深、三进的四合院,整个胡同只有十个院落。
毡子胡同的居民中,有些是旗人的后裔,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如手提鸟笼、唱京戏、泡茶等,都体现了老北京的风情。胡同中的居民生活简朴而充满人情味,邻里之间关系密切,互帮互助,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区文化。
此外,毡子胡同还与红楼梦中的“荣国府”有着地理上的联系,荣国府的东墙外就是这条胡同。这种文化和历史的交融,使得毡子胡同不仅是北京城市脉络的一部分,更是北京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
毡子胡同7号为阿拉善王府,旁边就是和珅的宅院、后来恭亲王的府邸恭王府。有些红学家认为阿拉善王府和恭亲王府为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的宁、荣二府,恭王府花园为大观园,和珅之子丰绅殷德为贾宝玉的原形。甚至有的学者认为曹雪芹曾经住过什刹海,地址就是现在的大翔凤胡同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