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大脑真是太奇妙了,大自然竟然可以不经过上帝之手便自动进化出如此精妙的事物,简直另人难以置信。
然而,尽管这颗大脑在复杂的环境中运行良好,但它的确算不上是精准的典范。时钟可以记录时间流逝的每一分每一秒,但是我们的大脑却会经常记不住时间,我们只能用类似于一眨眼这样含糊不清的词来形容极短的时间。
在很多事情上我们都比不过计算机。只要给定条件,计算机几乎总是可以瞬时地便给出一个非常精准的答案,而人类总是犹豫不决,似乎在正确的决策和错误的决策之间有着巨大的空间可以选择。
这种空间给了人类一个错觉,让我们认为人类是自由的,而并不仅仅是受算法控制,就像计算机一样。我们可以决定选择什么,哪怕是错误的决定,也比不能选择要好得多。
而事实上,我们的大多数选择即使不能说是错误的,也决谈不上是最优的。在未来的人工智能可能会替我们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建议,以便使我们的行为更加有利于自己。只是,我不知道,这个建议即便能够给出,我们是否会甘心接受?
大脑的这种模糊性究竟是上帝给我们的天赐,还是大自然在塑造过程中的失误?
我们似乎可以在这种模糊性中找到很多好处。当我们感到饥饿的时候,并不会像耗尽汽油的车子一样戛然停止。我们甚至可以训练自己屏住呼吸1分多钟,而当你关掉电源,大多数机器都会立刻停止工作。
我们可以在面对妻子,“当我和你妈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的愚蠢问题时给出一个看上去绝妙的答案,但事实上却等于什么也没有说。
我们也可以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话去欺骗老实人,或照顾到对方的感受。
对人类来说,太需要这种模糊的空间了,这让我们的未来变得有各种可能,也让我们相信好人一生平安。尽管不确定性也会带来一些风险和恐惧,但也会带来憧憬和希望。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所有的决策都是瞬间做出的,都是精准可控的,没有瞻前顾后,也没有左右摇摆,那么我们会少了多少决策的烦恼。
但是,我们也会因此失去多少光荣和梦想。决策变成了一件了然无趣的机械活,这个过程好像不再需要“我们”,我们的肉体变成了一具自动化机器,大脑只是其中的几个零部件而已。
看来,除了物理的伤痛和满足之外,我们所谓的精神上的喜怒哀乐情绪大多来自于大脑发育的这种既精密又模糊的奇怪组合。
那么,既然情绪来自于如此不可靠的生产过程,人类为什么会对情绪体验的趋利避害如此执着呢?
大多数人都把快乐的情绪当作了人生的目标,他们想尽各种办法来增加自己的快乐体验,同时减少痛苦的体验。
学者还把快乐的体验分成了各类层次,就像马斯洛把需求分成各类层次一样。一点点满足和很多满足,我们一般追求很多满足;低级的快乐和高级的快乐,我们一般追求高级的快乐。
对于满足的多少我们很好理解,但是,对于快乐的高低,如何理解呢?
引起同样多巴胺分泌物的药物和艺术之间究竟有何不同?它引发的脑区反应是否存在质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