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都是“育儿经”,给大家换换胃口,来说说“养耄经”——带家里“二宝”(年近90的外公外婆)的故事。
家务小工在刷碗洗布,拖地刷马桶的间隙攒出来了的,各位看官轻拍。
--------------
有时候跟人聊起之前的毕业论文,会被问怎么想起做"老年人",一方面当然是组里项目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这几年看家人跟“二宝”的"斗智斗勇"深感其中的艰辛。人生七十古来稀,更何况是年近90,家有二宝,对一家人来说都是莫大的福气,但这幸福也伴随着诸多啼笑皆非。这几天在家跟妈妈一起照料二宝的起居,随便写点,权当记录。
暗度陈仓
要说与“二宝”的“斗争史”,最典型的就是每天躲着外公给外婆吃缓解阿兹海默的药物。先不说为什么要避开外公,就单说这工程的难度系数,即使在外婆还能自己走动的时候,外公就几乎寸步不离,现在更是时刻紧盯。于是我们在外公的眼皮底下给外婆喂药,每天都得换剧本:夹在他俩之间拿东西、抖衣服、指电视上东西的引开注意力,……有时候自己都觉得演技拙劣,还好这边骗着那边哄着药每天还是按时按量吃了下去,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下来。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长辈应该就是外公了,老帅哥一枚,成天乐呵呵地看着孙辈的小屁孩们。退休后两大爱好——钓鱼、打门球,带着我也喜欢上了这些“老年人运动”。可现在外公却成了“最不可爱的人”,东北老头的脾气倔得跟牛一样,特别在处理外婆的病的各种问题上,跟同样有点倔的妈妈时不时就杠上。比如吃药得避开外公这事,几年前妈妈开始怀疑外婆可能患上了老年痴呆,跟外公提出带着外婆去大医院看看,外公不同意,坚持说外婆只是有些老年病。等到外婆的症状已经影响到外公自己的正常作息和身心健康的时候,几波人马轮翻劝说,外公依旧不肯带外婆就医。等我们通过口述病情把药开来的时候,外公坚决地拒绝给外婆用药,无奈之下,妈妈和保姆每天只能是偷偷给外婆喂药。吃了两个月外婆狂躁的症状有了明显缓解,想这样跟外公说应该是能理解了,结果还是招来一通训,说是另一种药的作用。再之后,没人敢跟外公说了,只能每天暗度陈仓。
一度很羡慕外婆得到的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添衣盖被,夹菜倒水,理疗按摩……怎么看怎么都是“爱情的模样”。外公外婆年轻的时候两地分居,带三个孩子的重任基本都在外婆一个人身上,外公也许是觉得那些年里亏欠了外婆太多,这么多年来,特别是从外婆腿脚不麻利之后,一直都对外婆以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在外婆面前没有一点东北人的倔脾气。这种宠溺式的照顾,如今看来可能并不是合适的,外婆的自理能力下降得越来越快。就说最近吧,外婆还可以自己夹菜,虽然速度如"闪电"一般,而且需要我们提前帮着搭配一下菜品、控制食量,而外公因为外婆几次吃得太快,饭后出现不适,就决定每顿都让我们给外婆喂饭。我第一天回家看到的时候还试图再跟外公说一次,让外婆自己慢慢吃,意料之中地被否决。只好继续“分而治之”,我负责吸引外公注意力,妈妈给外婆喂一些,留一些在碗里让她自己夹着吃。
今天“二宝”的第四代也回家了,饭桌上一大一小一样是系着兜兜,一样是只能吃软而小块的食物,“老小老小”,这词一下子就苦涩了起来。
T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