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高校界最吊诡的事情,莫过于学生已经读到学历最高处的博士,还要被学校用管理幼儿园小朋友的方式来对待。 前两天,内蒙古大学一则“博士研究生宿舍床上有布娃娃,逾期不整改取消奖学金资格”在网上消息热传。据内蒙古晨报报道,网传消息基本属实。 不仅如此,该校还规定如果学生的宿舍不达标被通报3次,奖学金资格将会受影响。
不论是从生活起居还是从科研学习来看,小新同学都难以理解此般规定到底有何用意。 宿舍卫生的确重要,但管控的手也该伸往合理有度的方向;一名博士生拿奖学金不是依据科研成绩,而要揪其床上有没有放娃娃,这样的制度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大学奇葩管理,教你如何做人
有人说,大一的第一次查寝经历教会了他如何做人,教会了他处事要懂得迂回变通。 所以,经过首次查寝的惨败后,有了前车之鉴的他坚信自己绝不可能会犯第二次错,绝对能做出最正确的应对之举:把垃圾放进衣柜,把衣服放在床上,把被子放在桌子上,再把书放在垃圾桶里。 查寝老师的脚步声渐渐靠近,他的内心有些忐忑,但他觉得自己胜券在握。他仿佛还看见这周的“宿舍之星”在向自己挥手,看见这学年的奖学金朝他奔来…… “零分。”宿舍门刚被推开,他就被大声地宣告再次失败。 为什么?他百思不得其解,自己明明很努力痛改前非了。 这时,经历了大学风风雨雨的过来人会告诉他,别问为什么,查寝又算得了什么?你还会在大学里遇到各种各样更迷惑的操作。
比如,白天没课的时候学生不能回宿舍。 河南一高校规定全校学生周一到周五无论有课没课,不到规定的时间都不能回宿舍。想午睡了,有的学生得跑去食堂睡觉;想休闲一下,有的学生就蹲坐在宿舍楼外玩游戏。
上了大学,染发自由不是你想有就能有,染了“混混头”小心被处分。 有学生吐槽,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禁止学生染彩发(深棕深咖色除外),违规会被处分。校方则回应道,禁止染彩发学校早有规定,毕竟是学生,“不能说染的跟那些混混似的”。
对不起同学,在学校喝饮料不许加盖。 郑州一高校规定校内卖的所有饮品都不许加盖,不许装袋,店员称这是学校规定,已实施3年。校方回应,此举是为校园环境考虑,减少塑料垃圾,防止学生外带乱扔。
不好意思,在学校取完快递,你可能还得把盒子留下。 西安一高校要求取快递不能带走盒子,校方回应称此举是为应对垃圾分类做出的措施,以此减少宿舍垃圾。
为了让学生能在大学好好学习,学生社团不许面向大一招新。 江苏一高校曾被曝为提高学生考研率,要求校内社团和学生组织在本学期内不得面向大一新生招新。有学生质疑,这一规定影响新生的课余生活,也将打乱学生社团的正常工作。 对此,校方表示此举是“为了让大一新生更好地融入和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完成高中向大学的角色适应和转换。”
鉴于高校的奇葩规定涵盖面之宽广之离奇,事例是根本举不完的。 但诸位为何在奇葩的路上乐此不疲,又到底是出于何种用意?学校们的口径倒是挺统一的:便于管理,出于安全考虑,为学生好…… 再把种种规定仔细盘一盘,不免让人有另一番归纳总结: 多少的“一声令下”,仅仅是为了方便学校自己?至于到底有没有给学生带来便利和真正的有益,似乎就与校无瓜了。
这种畸形生长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行政氛围过度浓厚,应当放于本位的学术却逐渐边缘化。 动辄将大学生的各种操行表现与学分、奖学金、保研等捆绑——学生参加活动,想的是能不能和谁搞好关系,能不能给自己评奖评优带来方便;
选什么课,看的是哪门好拿学分、能考高分、让毕业成绩单光鲜亮丽……
功利的味道,正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泛滥。
其实,在国内大学变得越来越臃肿的同时,减重的呼声和努力也没有停止过。 早在2015年,教育部曾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这是2010年以来,教育部第三次以重要文件来强调高校应当去行政化。2017年,中纪委网站公布了北京大学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免去8名校长助理和10名“三长”(教务长、总务长、秘书长)副职的相关职务。有人说,这是在“为教育改革破题”。
我们在以上学生们的吐槽中也能看出。他们并非针对谁,肯定都是经历过切肤之痛的,虽然我们的教学一直在改革,也在不断的吸取各方意见,但是去除大学“赘肉”是一项庞杂巨大的工程,它牵涉着制度、文化、利益、习惯等方方面面,它不是一座用一天或一年就能推倒重建的大楼,但踏出下一步并不难。
以上问题经核实,涉事女生宿舍检查不合格,并不是“床上摆了玩偶的问题”,而是因其“摆放不整齐”,导致宿舍环境不合格。
至于一些同学关心的奖学金问题,校方解释道,该名学生因”玩偶摆放不整齐“被扣除的5分只影响其一周的宿舍评分,并未受到通报批评,拿不到奖学金也是子虚乌有。”还表示“今年评奖学金,前两天该女生已经评上了。”
我们希望学校能给大学生宿舍隐私多一点尊重,生活上多一点关心,让教育行业的变革越来越完善,更加美好。
End
校园新鲜事,都可以和小优说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