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玥姝
前不久看完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书的最后有一个是标题为“写给新的一年(1997年)”的文字。然而,再翻到书的扉页,写着“王小波-1997年 四十五岁 4月11日 因心脏病突发辞世”。
试想一下,本来还是满怀希望地写着新年愿景,新年不多久,老天就开了一个玩笑。我就更深刻地理解了“活在当下”为什么流传甚广,因为不知道有没有明天,才选择过好今天。
我不喜欢写新年计划,尤其是长远的计划。(我宁愿把写计划的时间用来活在当下~)很多成功学鸡汤文说计划很重要,我也承认。计划不一定要写下来。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和希望做什么,心中很清楚,只是说每日或每周细小的任务目标还没有确定下来,如此不清晰明确的话,时间就可能被挥霍掉。
今天写这篇文章,不是谈生死无常,不是谈目标,只想从我理解的经济学视角谈谈时间。因为怎么看待时间,这事很重要!
大家都认为理财就是管理钱财,我觉得理财本质应该是管理钱财和管理时间。经济学上说,经济学本质是解决资源稀缺性和人类欲望无限性的矛盾,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效率的学科。
从时间角度,通俗点说就是:我有时间,但是时间是有限的,我又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很多的事情,所以要合理利用它。
又有一点是常识:得到某个东西必须付出相应代价。
所以本质又是“选择”。时间不可能开源,我们有生命就有时间,并且我们还不知道自己的时间究竟有多少。所以只能“节流”和做好选择。
时间用来做哪件事收获的效益最大(或者说损失最小),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经济学上又有一个词叫“机会成本”。学术化的表达我也忘了,通俗地理解就是:选择做一件事,而不做其他的事,那其他的事中可能有一件事给自己带来最大效益,但由于没有做,造成了损失,也就是机会成本。从名字也可以很好地理解,本来可以做的一件高收益的事却没有抓住机会,所以这就是代价。
了解了机会成本有什么作用呢?
下面,为讲解这个,我只好把自己揭发一下了~
我有一次要去上一门英语类的选修课。两节课,大几个小时。那时我也没其他重要事情,只是当时在图书馆看英文小说还想看会儿之后写篇文章。那就是面临逃不逃课问题了。
逃课的话,损失可能是老师点名我旷课一次(老师也可能不会点名);另外一个可能就是老师讲了很能开阔眼界的东西我没听到(这个老师不太可能讲,只是拿着课本讲文章)。
逃课的话,我收获的东西就是可以用这些时间来看英文原版读物和写文章。
两相一比较,我还是觉得逃课划算多了。
我这个例子,貌似对于大学生逃课问题好像有点指导意义啊~(正经脸+无辜脸)不过重要的是自己明白逃课的得与失就好。
总之,时间有限,在做事情的时候考虑时间的机会成本,时间价值才会最大化。
当然啦,不要把这个用在亲情友情等关系上考虑实质收益。与亲密的人待在一起的“quality time”是我们生活中乐趣和幸福感的体现,这样的时候精神上的获得是无形的。
下面要谈的第二点是不同人的时间有不同的价格。这是因为“产出”不同。这个产出不要局限地理解为“数量”。我感觉一个人能为多少人服务,他的时间价值就是多少。本质是产生的“效益”多寡有别。比尔盖茨、扎克伯格能为那么多人提供服务,自然时间价值也就高。所以另一方面,他们也认为自己的时间更为宝贵,也更愿意花费金钱买时间。比如出行方式上,他们更愿意追求快而不是便宜;在需要花费时间等待才能享受一些服务时,他们更愿意多付钱享受到VIP式服务。
所以这一点对我们还没有这么高价值的人的启示就是:有时候不要太在乎钱,而要考虑用钱换时间提高自己。这一点让我想到一个上班族常遇到的问题:是租贵点的但离公司近的房子还是租离公司远但便宜的房子。这样答案显而易见了。
再者,需要提高自己,尽量能为更多人提供服务。这一点与“利他就是利己”一个理。
新年伊始,衷心希望我们大家能更清晰地认识“时间”,更合理高效地利用时间。
总结下:
全文讲述了我从经济学上理解的时间:
时间有机会成本,要做好选择;
时间有价格,要提高自己的时间价值;
END.
祝大家元旦快乐!
相关了解:学术上解释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