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籍黄有璨所著《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与自白》第四章,运营的一些宏观规律和逻辑
Char 4 运营的一些宏观规律和逻辑
4.1 运营背后的客观规律:从“层次感”到“非线性”
规律一:带着短视的线性思维投入运营工作,往往很难做好运营。什么视线性思维,即只考虑单一结果导向的思维。
规律二:一款产品在其早期过于关注用户增长,甚至出现“爆红”等现象,往往反而会加速其死亡。
规律三:早期产品的运营,一定要围绕着“口碑”来进行。要把呢早期的用户当作你最好的朋友来看待,这其实是个常识。
4.2 四种不同阶段的产品及其运营侧重点的差异
围绕着一款产品的生与死,运营工作该如何规划,以及背后是否存在一些规律可以遵循。依据不同的产品发展阶段或当前占据市场份额的大小来判定运营策略和运营规划如何制定;
从产品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来说,我们可以把产品分为四个类型:
探索期产品:上线时间不长,产品还在打磨,需求尚待验证,占据的市场份额很小,还无法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包括绝大多数上线时间在8个月以内的产品。
运营要点:挑用户(通过各种方法把可能会对你的产品带来伤害的用户和你暂时不能很好服务的用户拒之门外);尽可能通过邀请,BD等各种手段找到一部分“活跃”在圈子里“有影响力”的名人领袖型用户成为你的早期种子用户,然后服务好他们,让他们愿意自发为你背书,传播你的产品;对你的种子用户一定给予各种额外关注,让他们感受到,在这里做一个用户与在别处做一个用户的感受显著不一样。
通常,如果你发现你的产品用户认可度和种子用户活跃度已经很高,用户的增长速度开始显著加速的时候,你可能就已经度过了探索期。
快速增长期产品:需求已得到验证,初步拥有了一定市场份额,市场上同类竞争对手大量出现,需要依靠快速增长迅速占领市场,冲出重围。代表:2016年上半年的映客,2014年的滴滴出行,2013年的陌陌等。
运营要点:推广层面。各种渠道的铺设,从应用商店到效果类广告(如光点通等)往往从这个阶段上量;围绕产品的各种事件,话题往往在这一阶段层出不穷;往往在这一阶段会通过大规模的补贴行为迅速拉动用户增长速度,培养用户使用习惯;这一阶段,面向用户的运营,开始由粗放转为逐渐精细,面向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或实施不同的运营手段。
成熟稳定期产品:市场接近饱和,产品本身已经占据了很稳固的一块市场份额,增长空间已经很小。代表:2016年的微信,百度地图,美柚等
运营要点:高度关注用户活跃度,高度关注商业变现路径,同时,面向用户的运营也开始全面精细化。针对不同的产品模块,不同类型的用户,都应该由专门的运营人员去负责,给用户提供响应服务和信息。同时,这一阶段的运营工作,总体会以品牌形象的树立,用户活跃度和变现三大方向为导向。
衰退期产品:替代产品出现,用户开始批量流失,转移到代替产品。代表:2016年的豆瓣,天涯社区,猫扑等。
运营要点:老用户的维系和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减缓老用户流失的速度,同时持续探索新的产品方向,争取能在潜在替代产品发展起来之前,自己先做出一款良好的替代产品,但是,往往成效不大。
4.3 如何结合产品业务类型规划运营路径
纵览整个互联网世界,我觉得绝大部分产品的运营工作都可以从三个维度分别来评估,最后再把三个维度分别评估得出来的结论汇总在一起,得出一个指导性的方向。这三个维度分别是:一商业逻辑,二典型用户行为频次,三是用户与其他用户之间是否会通过你的产品而形成某种关系。
(一) 商业逻辑
①直接面向用户售卖某种商品或服务获得赢利。它的核心在于能否找到足够好,足够多的商品,以足够低的成本,足够顺畅地将其售卖出去,并确保整体售卖流程的顺畅程度。
核心运营能力:商品和货源的选择和拓展能力;商品包装和营销能力;供应链全程服务能力
②免费+增值服务:为用户免费提供一部分产品和服务,在此基础上通过一部分付费增值服务获得赢利。核心在于是否能获得足够多的用户,是否能够让用户对产品形成依赖,以及是否可以更顺利地撬动用户为增值服务买单。
核心运营能力:免费试用用户的获取能力;用户的试用习惯和依赖性培养(引导用户把更多的社交关系,个人记录,数据等沉淀到产品中;通过理念输出,标杆树立等各种方式循循善诱地完成对用户地教育);用户日常使用行为到付费服务之间的路径搭建;最终的增值服务或第三方付费服务售卖。
③免费+流量or数据变现:通过为用户提供产品或服务,慢慢累积起海量访问流量或数据,然后再基于已有地流量和数据通过引入有付费意愿地第三方实现变现。核心在于:是否能获取到足够多的用户,用户忠诚度是否足够,是否能积累下来可以持续带来新流量的数据和内容,是否可以积累下来付费方愿意为之付费的内容,数据和特定氛围。
核心运营能力:引导用户发生特定行为,搭建特定氛围的能力;持续维系用户形成用户活跃度的能力;对于内容,数据和现有重点用户资源等的整合能力。
(二)典型用户行为频次
①用户一次性使用,如一些培训课程,婚庆服务等。该类产品需要关注的一定是:获客渠道的铺设和广告投放;销售转化的有效性,客单价。
②用户中低频次使用(如数月一次,甚至1~2年一次)如汽车保养类,求职类产品等。该类产品更需要的是能够让用户每次产生需求时,最快捷最有效的找到你。运营核心主要是渠道铺设,占据入口;品牌传播,占据认可;
③用户高频词使用(至少每周一次):用户从了解你到接受你再到认可你,可能需要一点周期,但一旦真的接受了你,他就变得很难再离开你。因为用户使用频次比较高,所以理论上产生口碑效应和病毒营销的概率也最大。所以,这类产品需要关注的重点往往是以下两个:通过补贴,活动,运营机制,用户引导等各种方式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在用户获取方面,更应该思考如何通过运营机制或运营手段撬动现有用户的力量,打通几个“分享”场景,形成病毒传播和增长。
(三) 用户间是否通过产品结成某种关系
如果你的产品是这种让用户间建立关系型的产品,就意味着产品中相关的用户体验你可能无法完全掌控的,因为他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会在上面遇到什么样的人,经历什么样的事。这类产品需要关注的重点包括:一氛围的打造,发展也会比较慢。且早期的用户会极其重要,你需要与早期用户保持密切的关系,且需要让他们极度认可你的理念;二建立并完善起来一些规则、边界和约束条件。
4.4 如何搭建一款成熟产品的运营体系?
读过最初没那么有序的探索阶段后,你就开始需要一个“运营体系”把你和你的团队需要在运营端做的事情梳理得更加清晰明确,以此来确保你的产品可以健康地发展,尤其是你的产品有了几十万甚至上百碗量级地用户以后。
对于一款互联网产品,其运营体系地搭建可能会围绕如下几个维度进行思考。
① 需要有一些基础动作可以保证产品主要业务地顺畅运转
② 在上一点地基础上,重点关注开源,节流,围绕开源节流要形成一些固定动作。开源:稳定的用户增长来源,节流:尽量降低用户流失的可能性
③ 界定清楚产品内部是否存在某些关键性用户行为,通过梳理用户引导流程,运营机制等确保这一用户行为的发生几率
④ 核心用户界定和维系机制建立。满足什么条件的用户可以被界定为核心用户?我们如何对一个核心用户进行更好的维系?
⑤ 阶段性通过活动,事件,营销等手段扩大产品知名度,实现用户增长
4.5 理解社区/社群的典型运营路径和逻辑
由于在线上用来承载社区和社群的产品形态要么就是论坛或问答式的社区产品,要么就是QQ,微信等通信应用中的群组。一个社区/社群从无到有到成熟起来,我认为其成长路径里有这么几个关键节点①创建和初始化②信任感与价值确立③去中心化,社区成员之间关系网的构建。方法一培养和发掘追随者;方法二通过引导,帮助社区内的用户间建立起关系。④社区的“自生长”。这个阶段需要基于社区的共同价值观为社区的行为言论划出一条界限,又或者制定出某些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