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昨天和娃爸与同行吃饭,席间有位同行说我家宝宝一看就不是老人带出来的。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带娃的一些细碎。
我们生孩子前,常有朋友提醒“电源插座可要放好,桌子都注意棱角。”后来,随着我的小孩长大,我发现,孩子都能听明白大人的话,并且如果关系没有异常,愿意按着大人说的做。
我说“这是电源,宝宝如果碰它,会手疼,会有电。”宝宝从不碰。家里的电源线我们都放地上,放心让宝宝自己各个屋里玩。
在余庆县,我带宝宝经过一个超市,门口有摇摇车。宝宝兴奋地大喊“摇摇车,嘻嘻要坐摇摇车。”
我和她说“我们有时候要赶路,确实比较着急,没办法让你想坐就坐,妈妈知道你跟想坐,一旦有时间我们一定让你坐。只是,有时候,我们大人也没办法,总有事情要往前赶。”
态度诚恳,语气体现出人格平等,宝宝很快平静,不再坚持。
比如,在高铁上,宝宝看到邻座在吃水果,也想要,就直接去拿。我告诉她“那不是妈妈的,是叔叔的,下车让爸爸给你买。”宝宝就顺从了,说“不是妈妈的,嘻嘻不吃,下车爸爸给嘻嘻买好吃的。”
下车了,我自己带个孩子,为了安全,用绑带把她的脚和我的手绑一起。宝宝不喜欢,我告诉她这样是为了安全,否则……,宝宝瞪着大眼睛认真听我说话,然后一路带着“脚镣”出站。
因为长期这样的温柔互动,宝宝对我们更容易顺从。(但要注意,我们要的不是一个盲目顺从的孩子,而是有自己的主见、能和我们谈判,在意见不同时有能力发出自己主张或有能力顺从他人的孩子,这就需要等她更大。)
到了宾馆,宝宝进去后,学着我的样子,自己脱鞋、把鞋放门口鞋柜里,然后站房间中央,宣布“这些是阿姨的(即宾馆的,所有不是阿爸妈妈的,宝宝统称“阿姨的”),嘻嘻不碰,这些是爸爸的,嘻嘻可以碰。”她愿意顺从我们的安排和心意。
我的宝宝到两岁半,自主意识更强了。很多时候,她不是在“反叛”,她是需要维护自己做主的权利,维护自己的自尊。如果家长耐心给了她,她就更容易跟随家长的脚步。
再说我家宝宝吃饭的事。所有见到我家宝宝的人都奇怪这么小孩子自己用大人筷子,像大人一样吃饭。
在本溪,有个飞友说“一般这么大孩子,反复夹不起筷子,早急了,不吃了。”在青岛,有个小姑娘说“我只见过五岁孩子能这么吃饭。”昨天我们见了同行,一位娃爸说他家孩子快小学了,吃完饭衣服还会脏…
(夸自家宝宝,不脸红ING)
我们一直奉行的就是:不管不顾,愿吃多少吃多少。让孩子完全发挥自己的意愿。
早期,她会吃得满身满地都是,还会四处扔食物,耐心和她说就好了。不训,不生气,不吼。
今天,我和一朋友说带孩子就得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做事。朋友说吃饭穿衣可以这样,教育是另一回事。我认为,教育也应该这样。而且,我赞同教育二字,应该从成人字典里被抠除,应该改为“学习”。只有发自内心的意愿,按自己的意志引领自己的行动学习,才是一个人真正在发展。真正的成长和领悟,只能来自内部,而不是外部。
但现在很多人把目光聚焦在了一时的得失比较上,别人学了少儿编程我们也要学;班级里三好学生班干部评比,怕伤害孩子的自信,希望孩子也评比上;北京中高考分数,有多少人上了某分数……种种。
我一直信奉,教育孩子要有长远眼光,要从二三十年后来看现在。当初你班上的三好学生去了哪里?那个没评上三好学生的孩子,现在自信心如何了?考上大学、名牌大学是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必要条件吗?如果不是,什么是?为什么有些人没上名牌大学也能成功(即便是个案也有研究价值)?那些成功的必要因素,你的孩子在掌握吗?
我听说一个妈妈,在孩子为班级上那点争名排位的事情沮丧时,直接带孩子去了欧洲,孩子扩充了见识,立了更高远的心志,回国后不在乎鸡毛蒜皮了。不一定非去国外,还有个妈妈,在孩子初中不喜欢文化学习时,带孩子扩展视野,孩子认识了一门手艺并疯狂喜爱上,妈妈直接让孩子上了职高,孩子摆脱了厌恶的文化课,高中三年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后来一样考大学,而且是自己喜欢的专业。
多少人有能力按着自己的内心做出选择并坚持下去、不被外在的竞争蒙蔽心眼?如果家长被一时的攀比和焦虑占据了心思,那孩子的成长从此刻起就开始被拖后腿了。
就像孩子吃饭一样。你给孩子各种补营养,不一定是孩子身体需要的,还不如:让她早早学会自己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