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时间管理是一门内功心法》,没想到竟然是我所有文章里反响最好的。但坦诚而言,今天这篇文章,才更直接总结于我自己的践行,权做是时间管理的外功招式。
本文是基于《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的实践与反思。
计划
谈起时间管理,大家总是先想到计划。这也正是市面上时间管理App多数基于计划的原因。但事实上,时间管理应该包含计划和记录两个范畴,分清楚这两者之间的核心区别,对我们做时间管理异常重要。
我们制定了计划,却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时候,我们往往把问题归咎于执行力。但也许问题并不是出在执行力上,而是出在了计划上。
我们一开始雄心壮志,却并不清楚自己的现状水平,制定了强度过高的计划。这就有点像健身中所说的,一开始练得太猛了,以至于压根不可能坚持下来。实际上,一旦计划制定,我们就不再是和自己做比较,而是和理想中的那个自己(也可以说是别人)做比较。这样我们很容易把焦点放在成功上,而不是成长上。而时间管理的灵魂,恰恰是靠时间的流逝去耐心积累自身的成长,而成功只不过是长期积累之后的一个复利效应。这也就是笑来老师说的“把时间当作朋友”。
所以,这是一个过于朴素以至于容易被忽视的道理。一旦重新意识到这个道理,那么就是我所认为的:不要急于制定计划,先开始记录时间。比确定目的地更首要的,是弄明白我们身处何方。
记录
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的核心当然是记录——精准且持久的记录。这种记录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呢?其实类比一下记账就很好理解了。
记账是为了分析自己的金钱收支。而时间,是比金钱更重要的财产。现在人不是都说,要拿金钱换时间吗?但可惜的是,即便换来了时间,却依然不知道拿来干嘛。时间记录,其实就是对于时间这种财产的记账。我们每天都会固定收入24个小时的时间,那么又是怎么支出的呢?艾力的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
时间比金钱更难以感知。如果开始记录,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惊讶的发现,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完全是一塌糊涂。按照柳比歇夫的方法,我们需要记录的是纯时间,而不是毛时间。纯时间换算成毛时间,要增加25%-30%。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总是以为我们工作了很久。
目标
泛泛的决心没有任何意义。一个合理的目标,一定是具体的、可度量的。比如,每天学一个小时英语。每周锻炼三个小时身体。
有了记录之后,制定目标会变得合理。有了合理的目标,每天完成,打个对勾,形成统计数据,就容易产生仪式感,有助于我们持久的坚持下去。尤其是当我们把投资这个概念同样用于时间,就会像看财务报表一样,明白自己每天的投入都会在未来产生收益,真是动力十足啊。
现在,通过记录,身处何方,去往何处,都变得清晰可见,那么切实可行的计划就已经水到渠成了。
分类
“对一位科学家来说,整理和组织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即使这一工作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例如做复制品的卡片目录,但从事这一工作时,感到很愉快。这种快感,实际上就是意义本身。”
——《奇特的一生》
虽然我不是科学家,但却非常有共鸣。当我们聚焦于时间管理时,分类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开始,我采用了最常用的四象限法,把每天的事务归于四类:“重要又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紧急”。但实际操作中,我却时常纠结和困惑。如何判断是否重要?分为这四类去统计又有什么意义?
后来,柳比歇夫的分类法启发了我。思考之后,我剔除了四象限法,而采用了新的分类法,依然分类四类:
第一类为专业类,指为了打造专业技能而完成的事务;
第二类为拓展类,指为了拓展人生维度而完成的事务;
第三类为支撑类,指为了养家糊口而完成的日常事务;
第四类为娱乐类,指为了休闲放松而完成的事务。
这样划分依据是时间的用途。类似理财,我们会把用于储蓄、消费、投资、保险的数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比例上。我们也会根据统计结果,把上述四类事务的占用时间,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比例。这里的合理因人而异,也因人生的阶段而异。如果赞同未来的价值是建立在“一技之长+多维竞争”之上的话,显然,这种划分法有助于规划我们的时间投资。
青蛙与番茄
Brain Tracy在《Eat that frog》中告诉我们,要先解决最有挑战性的工作——即那只青蛙。但实际上,先吃青蛙还是后吃青蛙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用精力最好的整块时间。
千万不要把整块的时间打散。整块的时间一定要优先安排干整块的内容,比如耗时又有难度的专业工作。把琐碎而机械的任务尽量扔到那些原本的碎片化时间里去。
而番茄工作法,对于时间记录也有着重要意义——让时间记录变得精准。也就是说,在每一个计时周期里,要做到专注。如果我把这25分钟记录为第一类的专业学习时间,我就必须要保证,这是专注于此的纯时间。否则,偏差太大的记录就没有意义了。
接下来,我会再写一篇关于时间记录软件aTimeLogger的用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