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L昨天晚上突然发微信问我:常常听人说三观,可三观到底是什么?
我回答: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她翻了个白眼的表情过来,显然以为我把她当白痴了。
“我知道是这三个,问题是,它们具体指什么?怎样来判断他的三观和我的差多远?”
我一想,也对。九个字怎么概括得了一个人的脾性品德呢?突然想起来有一个朋友曾经在我跟前吐槽相亲对象的事情,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三观不合,所以我觉得两个人的三观合不合首先要看能不能聊得到一起。
小Z到了适婚的年龄,家里给她介绍了许多相亲对象,其中有两个我是印象深刻的,因为小z曾经咬牙切齿的给我吐槽过那两位面都没见过的路人甲。
原来是因为小z说跟他们交流特别困难。
一开始都是一板一眼的微信聊天,你问我答的先了解清楚对方的年龄、职业等问题,小z说她一开始很清楚的交代了自己已经工作并且是什么职业的事情,而且是在工作之余为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做准备看书,哪里想到两位男士都理解为小z还在读书或者小z的职业是老师。
所以在后来的聊天中就有了“上课了吗”“今天课多吗”“下课了吗”等聊天用语,一开始小z还很耐心的解释了自己已经毕业,已经工作了,可是纠正好几次对方还是一直误会,小z就觉得这简直没办法愉快的聊天了
因为觉得跟对方连最起码的聊天都说不到一起,这面也不用见了。小z说的这种情况我曾经也是经历过的,所以我觉得聊天都聊不到一起就真的别凑合了,毕竟三观不合还交往是一件让人心累的事情。
一生太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而有趣的最基本前提,就是谈得来。
谈得来。看起来只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考验的却是两个人的认知、兴趣、眼界、逻辑思维等因素构成的共同语言。
说得到一起并不容易,它是需要条件的。
首先,知识储备量不能相差太多。接得上对方的话,也听得懂那些暗藏的典故和笑点,才能在精妙处会心一笑。
聊天,其实也需要棋逢对手。
其次,兴趣爱好必须有重合之处。共同爱好的存在,能使聊天内容得到扩充和延伸。广度与深度俱备的谈资,才能保证相处的高质量。
最后,思考角度大致相同。人与人之间的大部分矛盾,都源自于角度的不同。其实并无对错之分,但固有立场差异却常常导致话不投机半句多。
爱情大多萌发于“谈得来”,从一句你好,到你爱看什么书、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对某个热点事件的看法是什么。
这些谈话看似散漫无边,传达出的却是为人处世的重要信号。我们可以透过一个人的说话方式和内容,去衡量对方与自己的匹配度。
就像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说的: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最近被这样一句话刷屏:
曾经的好朋友会渐行渐远,是因为你们活成了彼此不能理解的样子。
其实,别人活成什么样子我们没法感同身受,毕竟我们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但是从谈天说笑里,我们却可以窥见一个人的三观。
而一个人的三观,就决定了他在你眼里活成了什么样。我们或许理解,但不一定认同。
正是这种彼此之间的不认同,才导致了心照不宣地渐行渐远,你不会过问,她也不愿深究。
关系好不好和距离没关系,渐行渐远的也从来都不是距离,而是三观。
古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友人一别千里,除了车马很慢的书信往来,并没有太多联系。可离开了久居的地方,人就没有朋友了吗?
若三观契合,哪怕多年不见面不联系,某天偶然碰面也只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和说不完的话,哪里有心思去尴尬。
若三观相悖,就算天天住在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也只觉得话不投机半句多。即便相对而坐,心也相隔万里。
人生有很多条路,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路。我们的三观促使我们选择了这条路,与此同时,和我们三观不同的人便选择了另一条路。
我们选了这条路,就注定我们无法与不同路的人同行。但与我们三观契合的人,自然会与我们走到同一条路上。
人生路漫漫,越往前走,我们身边留下的,路上遇到的,就越是三观契合、志同道合的人。
而那些三观不同的人,在分岔路口就已经与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所以,别为渐行渐远的人感到无奈和忧伤。他们没有选择我们,我们的三观也不愿委身于他们的三观。
不存在谁抛弃谁、谁遗忘谁,这只是一种相互的顺理成章的选择而已。
如果这条路上只有你一个人,别害怕,也别担心,时间会帮你筛选出志同道合的人,与你并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