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老师在上课时抛出一个理论,说:“只有最一流的书是值得读的,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国内的矛盾文学奖作品。”听过之后我觉得又可气又可笑,那鲁迅的作品值不值得读呢?红楼梦呢?不过我知道这位老师要表达的意思当然是包括红楼梦在内的经典的东西,只是讲的比较简单而已。
纵然是如此,我依旧没有从他的话语中觉察出年长的智慧来,只是想起我初中的想法。那时我就狂妄地觉得除了最经典的书,其他书不值一看。不过那时我也觉得这种说法有失偏颇,我在后面又加了一个,除却经典的书以外,有创新的书也是值得读的。也只有这两类东西是有意义的。
这种想法来源于我读了《登黄鹤楼》之后,觉得崔颢写得实在是好。就连李白在登临黄鹤楼后,也不禁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另外那时我看到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也借永泽之口说:作者不死二十年的书是不值一读的,因为价值还没有经过验证。“
于是我自那开始了我的名著之旅,在小学看的世界基础名著上,有看了《飘》、《喧嚣与骚动》、《鼠疫》等几十上百部世界名著。可越看我心越迷茫,直到看到郑渊洁说的一句话。虽然郑渊洁的很多观点不容细想,但这句话我还是支持的:“如果有人给你推荐必读书目,你最好远离它。”
我在阅读经典的时候,也不禁会疑惑,是谁在定义经典。是瑞典文学院的老头子?还是奥斯卡的学院派?他们凭借自己的思考与阅读经验颁的奖,无疑都是文化王冠上耀眼的明珠,但这些明珠真的对我有意义吗?对于应试黑暗下摸黑前进的我来说,我需要的更该是一把廉价的手电筒,而非是一颗价值连城的明珠。
以老头们的阅历和智慧颁的奖,对于我当时的心智还太高深了些。我从来是不信流行的那种读书说法,读过的书会像竹篮打水一样,虽然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却能洗涤你的心灵。那是逃避思考者和人云亦云者的说法。当年我读的书,百分之九十九都被我的大脑当作垃圾排泄出去,这些时间我完全可以用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比如读不那么经典的书。比如《三体》。
这老师说的话之所有叫我这么不舒服,还有一点是他把《三体》也归入了不值一读的书里面,他的原话是“你们呢?把大把时间浪费在《三体》、东野圭吾这样的书上。”他讲那话时那种自然而然的态度简直叫我不寒而栗。他真的读过三体吗?他读懂《三体》里的宇宙大智慧了吗?不可否认,《三体》对我的影响胜过绝大部分名著。
别人推荐的名著,你最好远离。因为别人不是你,你也不了解别人,你永远不知道那些名家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给你推荐的书。除了一种比较流行的方法靠谱,如果喜欢村上春树,看了很多他的书,那你也会知道菲茨杰拉德也适合你,因为村上春树仿佛在提《了不起的盖茨比》于他的神龛地位。而那些别人定的名著,老师口中追捧的那些,反而在没有触发条件的情况下,不可以盲目读的。
当我的涉猎更广之后,我更不认同当年我的观点,当下老师的观点。经典作品固然把那些共通的、永恒的人性写绝,但很不接地气。要认识当下这个时代,或某个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还是要看当下的书,比如古尼阿湾的《人虎》、黄锦树的《雨》、保宁的《战争哀歌》什么的。这些以老师的观点看来是第二流的书,对于有些人的成长来说确实大有裨益。
而自从我开始写点东西以后,更觉当初的观点谬之大矣。除却第一流的不值得看,那拿诺贝尔以外奖项的不说,普通人写的不就是垃圾?那无数普通人的存在价值岂不是要被抹杀掉?普通人写得就完全没意义?虽然各种推送,骗眼球的东西确实低级得很。但于我而言,b站里那些普通人的思考,经常也很可贵,能引发人心灵、智识上的思考。至少更接地气。
如果都要挑最好的,而不是挑最适合的,那么我想问了:老师您的课能算是第几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