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恶的标准
我常常听到周围的亲戚朋友说,自己没做过什么恶事,肯定不会遭到恶报。人们都习以为常地认为,自己不触犯法律,不做伤天害理的事就不是做恶,自己常常帮助别人就是在做善事。每个人对于善恶有共识,也有个人标准。其实两千多年前的佛陀早给我们指出了善恶的标准,我们来了解一下。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佛讲的十善与十恶
十恶:指十种当招致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三恶道”苦报的恶业,故又称“十恶业道”。
十善:是对治十恶的十种善行。
在多部佛经中,提到十善与十恶:
《佛说十善业道经》,是从身、口、意三个方面来描述的,身不做杀、盗、淫(在家人为邪淫),口不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不起贪、嗔(嗔恚)、痴,名为十善,反之为十恶。
《佛说四十二章经》中说道:“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疑。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说未曾有经》中说十恶:“起罪之由,为身、口、意。身业不善:杀、盗、邪淫;口业不善: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业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见是为十恶,受恶罪报。
善恶与功德、福德
《聊斋》开宗明义的首篇作品《考城隍》中说的:“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有心作善,其善不赏
天天自己想着“我要做善事”,然后找各种机会去做善事,不能说这种行为不好,但在佛法中这是初学的行为。佛法更多的是教我们随缘做善,而不执着我是在做善,这才算境界,才有大功德,如果有心的话,这个功德就大打折扣,或者只有点福德而已,佛讲无为,清净,与清净心相应才有功德,与清净心不相应只有福德,就像梁武帝造了很多的庙宇,供养三宝,问达摩祖师,自己有功德否?达摩祖师回答他“没有功德”。实际上梁武帝由于发心的缘故,只得到福德。
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从佛法角度去解释,并不是说无心作恶,就不承担果报了,就像法律上的误伤罪,与故意伤人罪,或者是汽车误撞死人,与故意杀人,法院的判罚是悬殊很大的,所以无心作恶,承受的果报是很小的。
善恶的真假
“善欲人见,其善不真。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这句话出自朱子家训。
善欲人知,其善不真
做点善事,总想让别人知道,到处和别人去炫耀,希望获得别人的称赞,这种人其实最傻了,有点福报都被自己损完了。自古以来,圣人要我们积阴德,所谓积阴德,就是暗中做有德的事,积阴德所受果报,当世即可利益自己,更可惠及子孙后代。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做了恶事,而怕他人知道,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还继续做恶,这样的人就是真正的恶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佛陀教导众生要忏悔恶业,永不再造,才能减轻乃至不受此恶报。
善恶在你的心
其实不管你做善还是做恶,老天总知道,甚至于你的起心动念,都有一本帐记着,将来都要受到果报。《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请看好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