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父母,千万不能做这十件事!

暑期,远在外地读书的小辈们纷纷回老家度假。

近一个月的相处,他们身上暴露出许多因父母教育出错而形成的毛病。

脾性暴躁不定、缺乏礼貌、自控力差、自私、没有责任心……


教育孩子是一门极复杂、极深奥的功课。

优秀的家长往往都是相似的。

若能做到以下十点,孩子的身心健康又何须过于担心?


1.不要跟其他孩子比较

“别人家的孩子”可以说是很多人的童年噩梦。

在很多家长眼里,自家孩子远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优秀。

自家孩子一出错,喜欢以“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就不会这样”的言语压迫孩子,

容易让孩子形成“自己很差劲”、“爸妈讨厌自己”的错觉,从而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心,形成自卑感。


批评要有道理支撑,而不要拿他人孩子做“对比训斥”。

及时鼓励、肯定孩子,增强孩子自信心的同时能令他们更有幸福感,何乐不为?


2.不要随意打骂孩子

孩子犯错,父母一言不合就打骂孩子,效果是立竿见影,但长远看并没有落到实处。

孩子是非常机灵的,在会打骂自己的父母面前不敢乱来,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戚面前便“原形毕露”,该搞破坏搞破坏,该发脾气发脾气。


教会孩子守规则,最重要的是跟他们讲清楚规则。

一味打骂,没有告知孩子犯的什么错,只会让他们对错误行为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3.不要高高在上

中国式家长往往以“大家长”姿态自居,喜欢用身份压制孩子。

即使自己在孩子身上犯错,也绝不轻易跟孩子道歉。

很多孩子到青春期会特别不服气“大家长”的教育,逆反行为严重。


放下“身段包袱”,跟孩子平等相处,

孩子才会卸下心防,与家长吐露心声。


4.不要轻易情绪失控

家长的情绪非常影响孩子。

自我情绪管理不好的家长,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凡事无规矩。

以家长生气为信号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会使孩子陷入迷惑状态。


每次发脾气之前深呼吸,提醒自己要理智,

自我情绪控制好了,才能做好孩子的榜样。


5.不要轻易让步

许多孩子知道大吵大闹是一把利器,大部分家长在失控的孩子面前轻易败下阵:

孩子想买玩具就给买玩具,孩子想玩IPAD就让玩。

抓住这一把柄,孩子屡试不爽,每次都以吵闹换得自己所想。


有第一次让步,便会有无数下一次。

从这一次开始,让孩子尽情耍赖,家长该干嘛干嘛,

坚决不在孩子无理取闹时答应他们的要求。

长此以往,孩子便会知晓大吵大闹没有用处,自然再不随意耍无赖。


6.不要轻易失去耐心

孩子自控力差,从穿衣刷牙吃饭到做作业参加兴趣班都非常容易放弃。

若家长先行放弃对孩子各方面习惯的培养,孩子便会随之放弃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努力,

家长以身作则、坚持陪伴孩子完成任务,长久以往孩子的自觉性便会大大提升。


7.不要出口成“脏”,没有礼貌

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在影响着孩子。

礼貌不好、素质差的家长,往往孩子也是缺乏礼数、素质不佳。


家长应从自身做起,戒掉满嘴脏话,提高自身素质。

对孩子及时说“谢谢”、“对不起”,将会得到惊喜的教育效果。


8.不要轻易把孩子的错怪罪到他头上

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赋予他们什么,他们便会成为什么样。

很多家长喜欢将类似“没有及时完成作业,都怪你懒”的批评挂在嘴边,

如此,孩子便会怀疑自我。


面对犯错的孩子,家长不要第一时间就批评他们。

不妨冷静下来帮助孩子分析错在何处,清楚地告知孩子正确的做法,比简单的批评管用的多。


9.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压在孩子身上

许多家长自己考不了NO.1,却逼孩子攀上顶峰。

自己想学没学成的兴趣班,逼着孩子去上。

只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乐趣。


学习成绩,尽力就好。

课外兴趣,要以孩子的喜好为主。


10.不要回避性教育

性教育缺失是绝大部分家庭的一大特征。

因此衍生的悲剧每天都在发生,儿童性侵害、未成年少女生孩子……


性知识并不可耻,性器官与身上其他器官一样“正直”。

越早告诉孩子正确的生理知识,孩子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越小。


教育不易,一起努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