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画圣”谢天成笔下秀色有多美!

谢天成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风景的灵魂则是漓江山水。漓江景致秀美,奇峰林立,还随季节、昼夜、晴雨的不同而变幻莫测,可谓时时皆为景,也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徐悲鸿、李可染、吴冠中等近现代名家都曾描绘过漓江山水。白雪石更是以画漓江山水而闻名,而成就最高、堪称“漓江画圣”的,则是当代泼墨大家谢天成。

谢天成  《人间仙境》 67x67cm

谢天成早年生活在桂林,曾“百游漓江”,对漓江山水有着天然的亲切感,漓江不同的美他都了然于胸。张大千的泼墨泼彩技法、刘海粟的中西兼容,对谢天成都有莫大的影响。谢天成描绘漓江,意在笔先,淋漓天成,东方意境空灵之美与西方光影效果完美融合,在众多以漓江为题材的画家中,独树一帜。

淋漓天成之本色呈现

美术评论家陈绶祥评价谢天成:他的山水作品,善于用墨和色交织成一个整体,不着眼于局部山川草木之刻画,而着意于整体气韵的造就与磅礴气象的表述。

谢天成  《漓江烟雨》140x420cm

对于善以淋漓墨色表现漓江的谢天成,很多人会以同样因画漓江而著称的白雪石来做对比。确实,他们二人的风格存在不小的差异,同样画漓江,白雪石重“形”,而谢天成写“意”;白雪石风格唯美,谢天成气韵生动;白雪石模式鲜明,谢天成不拘章法;白雪石兼工兼写,谢天成淋漓天成……当然,他们的本质区别是:白雪石重画面,谢天成写生活。大概因为,白雪石身在北方,描绘南国,只能形似;而谢天成身心俱在一处,真情实意,直抒胸怀。

谢天成  《漓江云烟》68x68cm

正如刘海粟所说:天成近年来遨游大自然,生活在漓江山水之中,想必也同样对自然山水风光有过从师到友的过程,这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学西画还是画国画,也不管是传统还是这个派那个派,技巧只是流,不是源。唯有生活,才是赋予艺术以真正活力的生命之本源。

去繁就简之意象泼写

将厚书读薄需要十分的熟悉和精确的提炼,画画也一样,去繁就简是一个并不简单的过程。除了技法上的纯熟,还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更要用艺术的眼光高度概括,才能将心目中的意象描绘至“似与不似”之妙。在漓江意象的泼写上,谢天成去繁就简所呈现的画面格调,清奇洒脱。难能可贵的是,画面以现代泼墨与传统线条,表现出一种光影交织的三度空间美感,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谢天成  《漓江渔歌》301x98cm

当然,如此恣意的表达,除了思维的开阔和成竹在胸的实力,谢天成在技法上的创新也给予其创作表达极大的支撑,他是“竖立泼墨”的创始人。竖立泼墨遵循了物象的自由形态,水墨自上而下自然流淌,墨流气韵在自由的形态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势”,极具视觉力量;同时,竖立泼墨使得画面的破立关系更为丰富耐看,并能够在多维的层次中见空间,显通透。这项技法的创新和成熟运用,使得谢天成在表现漓江山水的空濛秀美上,如虎添翼。

谢天成  《山水清音》76x35cm

借物抒怀之山水情愫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对山水就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谢天成以漓江为师,潜心笔墨而借景寓怀。漓江山水在他笔下,秀美灵动亦蕴含磅礴气势,视野宏大中亦可见精微细小。“他既敢于用泼墨泼彩法铺陈画面,又善于精心收拾,力求远取其势,近取其质。”邵大箴的对谢天成的评价恰如其分。大概,这与他的人格魄力及艺术修养密不可分。在他的作品里,我们不仅能看到漓江的千般秀姿,万般气象,还隐约能看到生活在其中的、被他高度概括的人和物。江面交织往来的渔船、如仙入画的渔翁,在山在野的村妇……意笔草草间,神完气足。可见“漓江画圣”之谓名不虚传!

谢天成  《万水千山总是情》136.5x69.5cm

人在天地之间,与山水融为一体,保持敬畏、和谐共处而不凸显自我——“天人合一”的境界莫过如此。虽然,谢天成作为一名旅美16年的画家,西方的绘画方法和理念对他产生了莫大影响,但是在思想的高处和精神的内里,中国文人对山水的情怀,以山水寄托精神理想的情操却坚若磐石。漓江山水在他笔下,不仅仅是南国一隅、桂林一景,更是自古文人骨子里的山水情怀、胸中逸气。

谢天成  《远峰青色》70x47cm

谢天成作品欣赏

谢天成  《渔歌》34x33.5cm
谢天成  《自在仙居》98x84cm
谢天成  《云月漓江》196x98m
谢天成  《漓江图》68x67.5cm
谢天成  《行人无限秋风思》123.5x74.5cm
谢天成  《漓江千峰烟云秀》137.5x69.5cm
谢天成  《江影暮色》69x46cm


画家简介


谢天成

当代新水墨绘画开拓者

“竖立泼墨”和“现代泼彩”创始人

刘海粟入室弟子

国家一级美术师

刘海粟艺术研究院院长

美国世界美术家联盟会副会长

北京大学资源学院客座教授

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名誉教授

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

美国中美文化艺术学院名誉教授

世界华人协会艺术总监

世界收藏家联合会艺术总监

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