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曾经年少的自己,由于太过于稚嫩而被压力逼迫得痛苦一百次,但总是让自己哭完之后努力笑一千次给它看。也就是带着这股子倔强自认为傲视世俗,但有时由于性子过于执拗而不听劝,殊不知却是人格根砥不深,在不知不觉中总是抵触与别人交流致使自己变得孤僻。
上大学之前的日子基本上都是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也就养成了自己做事都有自己一套计划的习惯。其实刚开始还并没有完全地形成这种“独立”的生活习惯,或许可能真的和单身时间太过于长久有关。这种单身还不仅仅是有关于异性的,连同性的好朋友、好兄弟也是寥寥无几。主要还是由于学校开始那段时间的编制体制调整,导致宿舍内共同生活的人年龄差距过大,代沟并不能用时间来填平,再加上遇到的人也并不都是善解人意的那种,兴趣爱好不相同,更加难以沟通。遇到了这种境地,可是应了那句话:“哀莫大于心死”,无法再对身边的人有热情,再也无法感受当初选择这份神圣职业而带来了过于激动的感触。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习惯性地规划已经达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境地,再加上环境的教育,我改掉了过去“冥顽不化”的固执,越来越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想法,也就能够愿意与他人交流、沟通。但开始时,更多地来源于阅读后的感触,也正是这种类似“观后感”的带领,让我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态度。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励志的话:不管环境多么纵容你,你都要对自己有要求,保持一种自律的气质。可能它暂时不能改变你的现状,但假以时日,它回馈你的一定让你惊喜。在这句话里,我比较认可的有两方面:保持自律是一种优秀的生活态度和假以时日做过的事一定给予你回馈。
在带有“自”的一类词语中,“自律”是我接触到比较晚些的。其实,“自”类词语大多是我不太敢拥有的。我本身的一大缺点是不够自信,但却不自卑。我是一个特别“平均”的人,就像我的成绩那样,不突出但都有所擅长。有点“万金油”的感觉。在我理解的“自律”更多是由于这份职业给我带来的“后遗症”。因为在上大学期间,我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自己有时候看待这份变化,一直很庆幸,有时候会认为是老天在眷顾我。他虽然没有让我心安理得地享受随波逐流带来的安稳,也没有赐给我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可是每隔着那么一段时间,总会出现一个个“引领”我的人,从来都会告诉我不要放弃追寻的热情、不要停下自己的脚步。这也是我对“自律”的理解:永远都知道自己想要的,不轻言放弃。
至于给予回馈,可能有那么一点类似于因果报应,在我们这里有句老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可能你在你人生的前期没有吃到的苦,就会在你年纪大一些让你尝到。我是真的相信!在这一点上,还有一个延申,就是千万不要轻易地去得罪你身边地每一个人。因为很有可能在下一刻,你就要去求到他来帮你的忙。我自己真的体验到过。也就是说,你要保持自律,对生活充满热情,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和最终目标,努力去追求、去实现,其次就是丰富自己的兴趣爱好,来丰富交际圈,让走向成功的道路能够有所助力。
但是好多朋友都认为我的这种生活模式真是太过于“枯燥”了,也就是缺乏“激情”,准确地可以说是缺乏爱情。我可能会认可最后一点,但是前两点我真不认可。可能也真的是很少有人能够拥有像我一样“这么”多的“爱好”。可能我更多的是以玩乐的态度去自我学习这些兴趣爱好。就像是明明只学葫芦丝,但是我偏偏喜欢把笛子、萧都自学一遍,还包括钢琴、架子鼓、二胡、电子音乐这些半成品;明明只正常学习语文课,但我偏偏热爱文学,去写诗、散文、小说;只是浅浅地学习过水墨画和素描,但我偏偏喜欢摄影和制作视频。其实,造成这样是因为我有两个“导师”:父母和大学。父母从小把我送到各种兴趣班,所以我有很好的早教;到了大学,学长告诉我:在这里,没有什么是你不会的,你不会也要说会,并且真的把这些学会。再加上一股子不服输、要强的劲,所以我什么都想学会,什么都觉得有用。如果每天都会发现自己有能够去学习的东西,你自然就不会感到自己会“枯燥”。无聊只会在那些闲下来的思想中出现。
曾在网上看见过这样一句话:见遍繁华尝过极寒,只想与你围炉取暖。虽然并没有见过特别的繁华、但基本已经尝过极寒,但是我更想的是相信自己,让自己温暖就好,坚信只要我足够优秀并且有魅力,相信自然会有人向我靠来,与我围炉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