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是一本名著,为什么是《澜本嫁衣》?
我想写一篇读书心得,是在看完这本书两周以后,看的时候并不喜欢,这本书,除了暗黑还是暗黑,并不明白作者要表达什么,荒唐的青春还是颓靡的人生。
但当我决定下笔的时候,我就明白了从我的主观里看到了什么,你心里的印象是什么样子,世界就是什么样子,而这印象,百分之七八十都来自于家庭和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一个人有没有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有没有体会到足够的爱与呵护,从性情里就能看出大半,而一个家庭,或许始于一句承诺、一袭嫁衣。
我敏感、脆弱、自卑、悲观、时而冷漠,这些构成性格的词汇,自小,就逐渐在我的生命里形成了,就拿一件事情来说,小时候,亲人就喜欢拿我开玩笑,很多次都说,我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孩子,我笨拙,不知道怎么辩驳,只会反复地说,我不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不是。但他们把那个场景描绘的特别真切,我明明知道那是假的,却好像受了一万点伤害,无助难过的哭了。一直到长大,我都是个不知道怎么辩驳的人,而别人的一句话,却能中伤我。
我母亲是个拙讷,软弱的人,她管不住我父亲,所以家庭矛盾时常爆发,而我在这样的矛盾里,往往是当逃兵。小时候,做了违背父亲意愿的事情,他对我不是吼就是打,我无法把自己当成一个能起决定性作用的人,所以矛盾爆发时,我都是去找奶奶当救兵,或许需要一种平衡,我的心里会产生一种决绝的方式来应对这些矛盾,索性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
父亲,客观地来讲,自私,常常自我欺骗,我有时会想,他是否一辈子活在自己的谎言与主观世界中,似乎渐渐地习以为常,我自己也不能体会到承诺与言语的分量,甚至也是个喜欢活在自己主观世界里的人。
我有时会讨厌我的父母,把不好的事情都归因于他们,但他们对我这个女儿,实是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其他方面,他们或许没那么好,但为人父母,一点也不差。我只是客观地讲出来,让大家看到一个家庭里父母与小孩是怎样相互影响的。近年来,我父亲也开始考虑我的感受了,母亲支持我自己做的决定,不管今后怎样,我都会劝他们为自己而活,日子过得舒坦就好。
相较于叶知秋,我要幸福太多了。
叶知秋跟她母亲一样,生性凉薄,所以注定这辈子生活不幸福、不被人喜爱吗?这样的评判凭什么?我不否认有些人的脾性是生就带来的,但没有一出生就注定是好是坏的。一个人的人格、三观会随着成长慢慢建立,所以,环境的影响很大,家庭尤为深刻。叶青在叛逆期时性格逐渐显现出来了,养父母不喜欢她,就把她送去职高不管,她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许多爱,所以就轻易地跟了一个男的,结果又被抛弃了,她腹中已有了他的骨肉,无奈之下,养父母把她嫁给了一个商人,两人之间没有感情,商人对叶知秋不是自己亲女儿的事心存芥蒂,酗完酒,就对她们母女施暴。每次家里躲人追债的时候,叶知秋就被塞进小小的行李箱,放在一个地方,等没事了他们就回去找她,有一次在行李箱里憋的面色乌青,差点死去。家不像家,倒像是人间炼狱。知秋的不幸,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遇见以明后,知秋一直是心怀希望的,只是希望一次又一次幻灭,灵魂失敏,感知与记忆消亡,她为希望而生,希望寻不到了,她也没有活下去的必要了。而一生自小有母亲的关爱和教育,所以在认清自己爱的人之后,她能坦然地放手,继续自己的生活,一生不是为了谁而存在的。其他声色犬马的人,放纵自己的欲望,或许是灵魂失敏地更彻底,在日复一日的空虚中也活得出色。
微信里看到一篇推文,见过爱的女孩,有什么不一样?董卿在看了袁泉的几封家书,被平凡的爱感动地落泪,正是这些平凡的爱,让一个女孩敢于做真实的自己,自信、清醒,一直过得很有底气,不容易被诱惑,也不会将就凑合。这些内心的笃定,来自于小时候被珍视过,爱过,才会从容不迫。因此,希望你穿上嫁衣的时候,也是笃定、快乐的,能和他一生相惜,不负十里红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