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部部长刘志强最近很郁闷,领导给他下达的提高生产效率的任务迟迟没有进展,而他也有点束手无策了。
年初,生产部与工艺部联合提出了提高产品生产半自动化程度的年度计划,主要目的在于将生产线上几台闲置的设备重新利用起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一致性。计划得到了领导们的一致认可,便作为生产部门的年度目标写进了年度考核指标里面。
随着工作的推进,刘志强发现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首先,在技术攻关团队的组建上就出现了麻烦,因为生产部本身并没有技术人员,而工艺部因为只是配合工作,不愿意安排太多的人员和精力在这件事上。安排的技术人员也常常以还有别的更重要的事拖延工作进度,导致具体的工作推进速度非常缓慢。面对这个情况,刘志强没有办法,只好自己上,才勉强把事情推进了下去。
随着项目的推进,刘志强碰到了一个更为麻烦的事情,让他有点哭笑不得。
这还得从部门分工说起
在公司层面,生产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产品的批量生产,工艺部作为连接产品设计和生产的桥梁,其主要职责是依据设计文件编制工艺文件用于产品生产。因此,与产品生产相关的人、机、料、法、环等工艺要素及需要满足的条件都来自于工艺文件的规定。也就是说,虽然使用设备的是生产部,但规定使用什么设备以及设备工艺参数等的是工艺部。生产部没有权力对工艺文件规定的内容进行更改。
这种情况下,生产部如果要更换生产设备,首先得需要工艺部更改工艺文件相关的内容。这需要工艺部主动提出工艺更改申请,而申请工艺更改的流程是非常复杂繁琐的,尤其是对于批产项目。
依据集团公司针对产品设计、工艺更改的管理规定:批产项目的工艺更改需要得到公司质量部、集团公司相关职能部门以及顾客等多方面的认可,还要组织各种工艺更改相关的评审会。流程走下来的可能性本来就不大,就算千辛万苦走通了,黄花菜都凉了。
因此,对于工艺部来说,不到万不得已,是绝对不会想着去办这个更改手续的。
就这样,尽管个别设备的工艺参数调好了,也验证完可以用于产品的生产,但却没办法推广使用。刘志强虽然很是郁闷,但还是与工艺部协商后决定在新开发的项目上导入新设备进行生产。
但事情还是无法推进,原因在于公司的产品生产主要以多品种、小批量为主,而且一个项目的研发周期较长,一般都得四年左右。在没有批量产品支撑的情况下,仅依靠新项目,设备的使用率非常低,运气不好几个月都不一定用得上。
这导致不管是工艺师还是生产人员都不愿意使用新的设备进行生产,每次使用都得重新熟悉设备,还得进行大量的调试才能保证设备的状态满足生产的要求。此外、设备的维护、定期的检测等等又都不能省,实在是费人、费时、费力。
事情走到到这一步,刘志强也是没有了主意。一开始,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设备的使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由于人的因素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虽然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以他在公司多年的工作经验,它完全有能力确保设备的更换不会对产品质量产品影响。这件事情做起来也没那么复杂。但是,他的权力有限,工艺部还可以通过沟通达成共识。但面对整个工艺更改的流程要求,他的确是无能为力。他甚至都能想象得到质量部、客户及相关领导的各种质疑、忧虑以及基于这些担心所提出的各种各样奇怪的需要自己去分析、试验、验证的要求。想到这些,一种无力感便让他没有了脾气。
思来想去,他准备放弃了,他实在没必要因为这点事惹出这么大的麻烦。“整个过程我和领导都汇报过的,我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也算是做了,这种困难不是某一个人能够解决的,这一点相信领导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心里这样想着,“年底总结打个马虎眼,这事也就算过了,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在意这点小事的”。
关注“三不小院”,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