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变量
定义:
(1)变量: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可分为量的变量(连续变量)和质的量(非连续变量)。
(2)无关变量: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3)相关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4)自变量: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研究的变量.
(5)额外变量(控制变量):实验者不研究的相关变量。
要点:
①变量是实验的基本特征;实验的核心。
②实验假设归根到底就是确定实验变量的选择。
③实验控制就是对实验变量的操纵。
④只有符合变量至少要有两个值或两个水平的条件的研究才可以成为实验。
⑤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和操纵。
(二)自变量
定义:
(1)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2)作业: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
(3)环境自变量:当被试进行某种作业时,改变的实验环境的特性。
(3)被试变量: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的特性因素.
(4)操作定义: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
(5)自变量的水平:自变量的一个取值(或操纵结果)。
要点:
①实验的本质,无外乎是在有限个控制情境下的观察比较,而这控制的关键就在于自变量。
②在具体实验中,实验者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自变量。
(三)因变量.
定义:
(1)因变量: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由操纵自变量而为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
要点:
①因变量的测量有客观指标也有主观指标。客观指标有:1.反应速度.2.反应速度的差异.3.反应的正确性.4.反应标准.5.反应难度.
②反应控制的目的,是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③在人作为被试的实验中,对反应的控制往往是通过指导语实现的,指导语是心理学实验中主试给被试交代任务时说的话。
④规范的指导语应符合的要求:1.内容确定.2.完全.3.简单明确 4.标准化⑤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必须满足的标准:1、有效性,即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也称为效度.2.客观性,即指标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观察到的。3.数量化,即指标能数量化,也就便于记录,便于统计,并且量化的指标能进行比较。
⑥因变量指标的标准中,有效性是最重要的。
⑦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是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而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低端,从而使指标的有效性遭受损失。
⑧预备实验能使研究者了解到实验中存在的有关设计或实验程序方面的问题。
(四)控制变量.
定义:
(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2)要求特征:被试会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3)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4)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5)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6)随机化法:将被试按相等机会原则分组,在理论上可使不同组的被试除实验条件外,其它无关变量保持相等。
(7)抵消平衡法: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
(8)统计控制法:也称为实验后控制,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
要点:
①一般来说,实验过程的温度、环境噪音、照明情况、被试身体状况等都能成为额外变量的来源。对心理学实验而言,来源于主试和被试相互作用的额外变量是其特有的。
②要求特征是一个潜在的、强有力的,也是社会科学所独有的偏差来源。
③主试与被试可能以某种干扰的实验方法式不知不觉地相互作用,使额外变量与实验中自变量发生混淆,从而干扰了实验结果。
④在有效消除源自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额外变量的干扰方面,双盲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排除法。
⑤使用排除法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常常难以推广。
⑥恒定法控制额外变量的缺点:1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去。2.操纵的自变量和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作用。
⑦匹配法的缺点:难以同时控制多个因素。
⑧常见的抵消平衡法有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法。
⑨统计控制法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常用的统计控制法:除极端数据、协方差分析、分别加权等事后控制技术
链接:
自变量和因变量是相互依存的。实验中并不仅仅只有自变量才是和因变量有关,在自变量之外往往存在着额外相关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