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熟悉那段“经文”,找到出处;(2)学会分层次挖掘法,尝试着将话题引向深入!
一个问题的形成,很像一颗珍珠的形成过程。最初,只是在偶然条件下受到外界有刺激性的细小问题进入并触及到心灵,我们的心灵就开始了不同层次的应对和防护措施,最终把外界的刺激层层包裹形成结,经过时空的打磨,这些结就以症状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作为咨询师,临床上见到的问题都是表面的症状,核心问题就是滤过层层屏障后最中心的那个核儿,即滤过question看到背后的那个problem,也就是通过“怎么办”找到“为什么”最终寻到“是什么”的过程。这个过程很像剥圆葱,去掉一层还有一层。
寻到问题根源的思维属于果因思维,即通过现在的结果寻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可是很多时候,找到原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怎么办?另辟蹊径,寻找目的。许又新教授如是说:
人的行为有原因,也有目的。对它们进行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人类的行为,对心理治疗也有重要意义。
不论采用什么样的因果观,因果观总是隐含着决定论。目的观相反,它意味着人有意志自由,对行为有选择的自由。心理治疗的前提是,一个人对可能的行为有选择的自由。人的行为总是体现着某种目的,即使行为人对目的没有觉察到或者不承认,社会也不会同意行为人的观点,尤其是涉及他人利害的时候。
心理治疗的成效取决于病人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而这些都属于目的的范畴。因此,行为目的之分析和研究,对心理治疗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问题已经造成,即便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对于解决问题的行动,我们仍有着绝对的选择自由。换句话说,对于未来的生活,我们是可以掌控方向的。
想到今天的咨询个案,女儿高考成绩不理想,觉得自己对不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此十分愧疚。幸亏女孩的朋友及时察觉到状况,妈妈才发现女儿已经割腕,及时送医院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妈妈反思,自己对女儿一直是高标准严要求。本来孩子考入二类高中,为了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高二时给女儿转到某一类高中,花了很多银子,女儿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学习热情不高,高考成绩极不理想,为此感到自责、羞愧、内疚。
发生这件事,妈妈吓坏了,从“什么都管”的高度控制一下子滑到了“什么都不管”的放任自流,只要孩子想做,什么都行。
有人说,自杀是对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次控制,女孩的行为从“依赖”直接走向了“控制”。
这就是典型的“弱势控制”。家中所有人的精力都盯在孩子身上,表面看起来父母很强势,指挥孩子干这干那。实际上,家中最有控制权的就是孩子,孩子表现好,家中是喜悦的气氛;孩子没考好,家庭弥漫着压抑的气氛。
用弱势控制来考察一下所有人类的家庭,我们可以看到可怜的怒气冲冲的父母被孩子玩于掌心之中,父母只是孩子手中的提线木偶。
懂得了这个道理,爸爸妈妈们是不是也考虑使用一下这个策略,别再在孩子面前总逞强,让自己显得弱小一点,白痴一点,孩子的能力就会很快增长。我们处于中年,生活在现在,孩子还是青少年,生活在未来,时代的发展终究是未来引导着现在。相信孩子!他们可以处理好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