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当事情基本在控制中,自体的各个部分都能被自我所容纳;当有太多失控时,自我就有瓦解的危险,也会带来自体瓦解的可能。
随着觉知性、攻击性和全能自恋,将能量容纳在自我中,自我和自体都会随之增强。
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这个理念,武老师是从印度心灵导师克里希纳姆那里学会的,大概意思是:
任何看似不好乃至可怕的感觉,我们能不能试着像对待一个宝石那样,看着它们,容纳它们,甚至都不分析,只是让它们自然流动。
例如他说:
你有有没有一种感觉,其中是没有念头的?你能不能安于这种感觉之上,既不指挥它改变它,也不以好坏来论断它?试试看。
武老师有太多的体验,可以证明这种方式的美妙。例如之前内容中说到,当从可怕的噩梦中惊醒时,不要做任何分析和抗拒,只是接受噩梦带来的这种能量。
让它在你的身体和心灵上自然流动,那么,最多不过半个小时,这股可怕、黑色的能量会变成非常美妙的体验。
在普通意义上,觉知像是打破了我们的自我防御体系,也就是头脑层面的保护,而一旦觉知发生后。
感觉开始流动时,就可以把觉知工作彻底放下,就让感觉自然而然地流动就好,最终这份感觉就会在你的内在开花结果。
从根本意义上,武老师认为觉知和“我”,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当觉知发生时,总有一个“我”在觉知着,而一旦连“我”和觉知都一起消失时,就会进入到合一的状态。
有时,有些体验太过于美妙,我们就容易把这个是视为“我”的,而这也就意味着,觉知和“我”都还存在着,这还没有进入到合一的状态。
不断地觉知过程,也像是一个不断在认识“我”,最终破解“我”的过程。
问答一
问:“加害你的,也必保护你。”,这个我还是有一点理解不了了,是说加害你的,抵御住了,就能使自己增强吗?加害你的为什么能保护你呢?
答:这是鲁米的诗句,武老师虽然非常喜欢鲁米,但他的诗句中的句子,有时他也不懂或不赞同。
在武老师的理解里,鲁米一直想表达的是,痛苦是礼物,痛苦会破坏自恋,但当自恋被破坏时,光也就可以照进来了。
而我们一直逃避的内在黑暗,也就可以被照亮了,所以他有那句,非常有名的句子“伤口是光可以照进来的地方”。
也的确如这位所说,这也可以从“反脆弱”的角度来理解,也就是“杀不死你的,必使你更强大”。
当然这也可以从容纳和理解的角度来理解,当攻击我们的事物,被我们所理解和容纳时,自然会使我们强大。
问答二
问:如果一个人内心的黑洞太大,痛点太多,而当觉知没有太强的时候,会不会把觉知的光给吞没?
答:武老师认为,这很有可能会发生。而且一般意义上,也的确会这样进行,痛苦太多,黑洞太大的人,要通过关闭觉知力避开痛苦,从而保持自体的强大感。
然后为自己争取资源,当自体越来越坚韧时,自我作为一个容器越来越结实时,就有了更大的觉知力,去觉知更多的黑暗。
问答三
问:武老师怎样才能觉知到自己的潜意识,怎样确定自己的潜意识不是自己意识层面的逻辑推理呢?
答:潜意识几乎不可被推理,潜意识只能通过非自己个人意识的力量去觉知。
例如可以找人帮忙,一位资深咨询师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还可以观察梦,梦是潜意识的反应,未来会有专门的内容来讲解梦。
当然也的确是有一些方法,例如自由联想,事情a让你想到事情b,事情b又让你联想到事情c……这样几个回合后,你会发现原来一个意识层面的东西,竟然是这个意思。
除了这些方法,平时还可以有一些意识,例如我们一直讲的,“当你看到a的时候,就意味着你也看到了-a”。
武老师觉得自己是滥好人,那一定是因为他防御了自己内在的坏。先有这样的意识,然后就可以逐渐地靠近潜意识。
问答四
问:“人可不可以只按照一些简单正确的原则幸福地活着。”那应该怎么解释,宗教信仰与人生信条呢?
的确,成人眼中不应该只有正确错误,但所谓信仰和人生准则不就是自己认定并终生坚守的信条吗?有信仰的人可能在外人看可笑,但其自身是幸福的,要如何理解两者呢?
答:武老师认为,有信仰可以获得幸福,但不能因为信仰而活得圆满。
像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 坎贝尔,他是荣格的学生,他认为只有像荣格这样的人,才可以不依赖一个信仰体系而探索内在。
而一般人都需要一个信仰体系去探索内在,因为内在是一个深渊,人很容易被吓着。
信仰存在了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更久,在人类还是到了弗洛伊德这儿,才开始明确提出潜意识的概念,以及俄狄普斯情节这样的东西。
问答五
问:人类被治理,需要道德文化的约束,道德文化会对人类的潜意识有影响。人类的很多潜意识应该早就被道德文化所觉知过,只不过那时不被接受包容而已。
社会要有怎样的发展,人类要有怎样的进步才能包容住人类所有的觉知呢?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真的会有被充分包容的一天到来吗?还是只不过在人群之间达到某个力量的均衡点就可以了呢?
答:说实话,武老师说这样的问题,他也回答不了。
关于道德,也并非都是出于善,很多时候只是惩戒。例如孝顺,就成了我们文化中的一种道德,最严重的时候,它仿佛是一种绝对正确的东西,我们不能去剖析、认识它,只能去执行它。
相对应的就是父母被绝对正确化。这种极端的道德,导致了极端的痛苦,导致父母在伤害孩子而不自知。
武老师在相当程度上,试图破解孝道的逻辑,看起来干了一件大逆不道的事,但其实最终可以促进家庭关系,让爱和平等,取代听话与孝顺,成为新时代家庭更好的逻辑。
幸运的是他生活在21世纪,如果早200年,他去解析孝道,恐怕就会小命不保。
在他的观察中,人类的确在整体上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禁忌,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在意识层面能容纳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是非常好的事。
问答六
问:如何提升我的觉知能力呢?我以前觉得冥想可以提升觉知力,但现在看来感觉自己大脑里蹦出来的想法,应该是意识层面的,属于认知吧?
答:武老师认为,一切关于人性的知识,也许都可以提高我们的觉知。
像这篇文章,无论是知识,还是其中的故事,或者一些练习,都是为了增加我们对人性的认识。
当然,真的觉知是对自己,而这需要有意识地拿心理学的知识去认识自己。
问答七
问:觉知应该是意识层面的,还是潜意识层面的?我们渴望的东西都藏在恐惧背后,觉知过程中,如果越深入潜意识越害怕,是不是潜意识会自动停掉觉知的过程?
有没有什么方法在意识层面,或者潜意识层面,为觉知设立一道比较安全的心理屏障?让恐惧背后的生命力得以被觉知、流动。
答:觉知,自然是觉知,没有被觉知的,也就是潜意识。
每当深入一层潜意识时,我们都会害怕,害怕太严重时,就会自动停掉觉知的过程。
有什么办法即可以设置一套安全的心理屏障,同时又能让恐惧背后的生命力,得以觉知、流动?办法就是扩大容器,或者加强容器的稳定性。
自我是一个容器,关系也是一个容器。我们不断地觉知,就是不断地在扩大自我这个容器,而如果觉得自我撑不住时,就可以去寻找关系。例如找一位资深的咨询师,就是在寻求一份咨询关系作为容器,可以让这一切流动。
问答八
问:我是一名男同性恋,但我有恋母杀父情节,这正常吗?
答:有一些同性恋,在相当程度上是在防御自己的恋母杀父情节。
武老师讲了一下,他遇到的一喝个案,他的一位同性恋来访者。有一个极深的梦:
他男扮女装,和几个女孩一起跳舞,舞跳的非常好,但他有一种悲哀升起,他知道这不是真正的自己,可他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因为他杀了人,为了逃避这份罪,他必须男扮女装。
这个来访者来找他的目的是,想改变他的性取向。一开始老师对他说,同性恋已不再被视为心理疾病,所以我们别抱着改变性取向的目的。
我们可以只是来观察和认识自己而已。这些观察让这位来访者,放松了很多,最后的咨询结束时,他的同性恋取向并没有改变。
但必须要说的是,武老师和他的咨询工作深度还不够,如果一直咨询下去,他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除了同性恋,他的确通过咨询,改善了很多来访者的性爱质量,而且很多案例都是和俄狄浦斯情节有关。
思考
学心理学到现在,大概有几个月过去了吧。发现心理学真的有很强的洗脑功能,除了心理学之外,脑子里,不容易看到其他。
而且越来越尊重自己的感觉,从开始了解感觉,到现在把感觉当做自己行为的准则。几个月时间,给我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前两天学了高级的洗脑是什么样的?首先是暴力作为打底,然后从原环境中隔离,其次是垄断性影响,最后是思想控制。
学习这个事,是没有暴力的,只是个人应对恐惧和焦虑的一种方式。其次隔离,每个人都活在一个孤岛上,根本不需要隔离。
垄断性影响,不要觉得不可能,这个真的可以做到。思想控制,只要做到前面两者,第三者是自然而然的。原来主动学习是会洗脑的。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科》,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