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精心地备好一堂课是优秀的课堂教学的前提。这样的做法仅仅是教师在传授着知识的结果,然而获取知识的途径、策略和方法完全被忽视了,构建未来课堂势在必行。
一、一堂优质的课并非都需要课前精心地准备
在课堂上很多优秀的老师总能以很完美且近乎没有任何差错的姿态向学生传授知识,似乎老师拿到一个问题很快就能准确无误地解决。什么“举一反三”,什么“触类旁通”简直让学生佩服的五体投地,认为老师就是神。当老师以一种非常完美的形象展现在自己的学生面前的时候的同时不知不觉中让班上大部分同学带有学习心理压力,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是不是自己真的很笨呢?”“我怎样才能找到一条捷径像老师这样神通广大呢”,于是他们会产生心理阴影。按发展心理学的说法,孩子早期的意识状态里不但没有比较或羡慕的成分,甚至是带着一种孤立式自恋倾向。但随着与外在世界的频繁互动,孩子们才逐渐学会了自他有别的界分意识,并且产生了好坏、美丑、高低等等的比较之心,于是不满足、低自尊、匮乏与欠缺感之类的负面情绪,这就歪曲了他们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难道老师真的是这样神通广大吗?我们老师自己在备课的时候就没有遇到棘手的问题吗?在解答习题的时候思维方式就没有出过差错吗?事实上,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同样会遇到很多疑问,同样会出错。只是这些环节存在于教师的备课过程中,学生没有见到而已。教师再好的课前教学设计也只是向学生展示成果,它却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只知道其然,而不了解其所以然。所以这种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理不相符合,有待改进和升华。
二、教师不备课也能和学生很好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不备课,上课的时候对所讲内容也是毫无准备的。那么上课时,老师对问题的分析思路,处理方法,采用的策略和手段等,学生都会历历在目。更重要的是当老师遇到棘手的难题时,所表现出的应对策略和心理素质也会深刻的影响着学生。那么老师就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结果,还要传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最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面前展示出应对突发事件,疑难问题时“沉着冷静,临危不惧”优秀品质,这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
三、“不备课式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就会更高,并学会传统教师角色的转变。
首先,老师要不断学习,积累自己的知识厚度。知识的储备是老师教学的基础,也是老师教学创新的根本。21世纪是知识点高速更新,知识量剧烈爆炸的信息时代,老师 不但要经常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更新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原有的知识库和态度。
其次,老师要不断地探究,总结和创新。应用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知识探索出适合于自己和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我们老师是学生知识体系的传授者,元认知结构构建的帮助者和指导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模范者。所以老师不仅要知识要渊博,心理更要健康。
最后,教师也要随着时代潮流“潮起来”。现在的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很大的代沟,老师对一些新的东西不了解,也不能体会。导致了老师和一些“另类”的孩子之间存在认知分歧,严重的会相互讨厌。那么,学生与老师的这种矛盾就是教学和学习质量提高的最大障碍。老师不但要学识渊博,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勤于接触新的事物,勇于认可新的思想。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