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在困乏的夏日午间小睡的习惯,从儿时,直到现在。记得大概小学二年级的夏天,有一天中午醒过来,发现妈妈不在家中,随后便在床头留下一张字条,上面用水彩笔歪歪扭扭地写着——“妈妈,我去上学了”。然后,我就背起她为我亲手缝的书包,跑出家门,跑进一路的文具盒的“哗啦”声里,跑进一路的带着甜味的柳笛声里……
后来过了好些年,妈妈偶尔又提起这件小事。她说,那天她回到家见到床边的字条,嘴角上弯,流下了两颗眼泪。
再后来,我自作多情地写诗歌、写散文、写小说,究竟写过多少字,早就没办法计算。但是,我一直都觉得那句用水彩笔写的“妈妈我去上学了”是我写过的最好的句子。
中学时经常精心挑选一个软抄本,在上面涂涂写写,然后犹犹豫豫地拿给同学看,心中忐忑不安地期待着别人的评价。有时候好,有时候坏,而我的心情也被读者一个个细小的反馈所牵动着。我想,每一个写作者可能都不得不面对一种矛盾:一方面,你渴望别人的理解、认可和赞赏;另一方面,写作本身又极考验一个人内心的沉静,你总是容不下太多聒噪的声音。有时候渴望自己是聚光灯下的明星,有时候又甘愿做流落荒岛的鲁滨逊。但是人总要长大,而长大,就要学着走进人群,学着在鼎沸人声中捕捉滴水落地和落叶凋零。
再后来,我沉浸在一种形而上的臆想中,就像一个醉酒的疯子。无知而又脆弱的年纪,我们总是用用眼含热泪的双目照看着自己的心灵,却用苛刻的目光蔑视着整个世界。就像七堇年所描述的:“回首那些错把倾诉冲动当作创作才华的无知年生……一手撑着深不可测的夜,一手写下无处倾诉的话……”被阻拦过,也理所应当地抗争过,但最后,无论甜的苦的,结下的果子都由自己尝了。也不知我和时光,究竟是谁赢了。
这大概就是这些年我在文字中经历的故事了吧。
当然,这些年我还经历了些别的。
比如,我谈了一场很“完整”的恋爱。之所以说它“完整”是因为它包含了暗恋、表白、热恋、平淡、冷漠、疏离,以及争吵、挽留、痛哭、麻木、怀念、看透等等一切恋爱里应该有的。直到,她跳进一片叫做“生活”的海。从此杳无音信。
比如,我收获了一段珍贵的友情。她有一副清绝的面容,像一块冰,冷得难以亲近。我们撑伞走在落雨的校园,讲着分离的日子里各自的经历。
比如,我见证了某个人的喜怒哀乐。我们一起在严寒的冬日里裹着被子谈天。一起在街边的小店里吃着土豆粉,看着丧尸电影,抱怨那些恶心的镜头真是让人倒胃口。她曾经承诺给我织一条围巾,但后来忘得一干二净。我有点儿生气,发泄方式是自己买了一条,不砍价。
比如,我和他在一起狂傲地谈论自己的理想。他曾经带着两百块钱在一个滨海的城市生活了十天,回到学校兴奋地跟我谈路上的经历。就在昨天。他还豪爽地请一个身无分文的民工吃了一碗十块钱的米线。
这些年,发生了好多好多。虽然我的日子过得五味陈杂、时风时雨,但是一切都还好。只要还有说“都还好”的勇气,生活就还不算太坏。
谢谢你们愿意倾听我这些或许无关紧要的唠叨。
那么,你呢?这些年,你过得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