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毕业的前的半年,我的同学们都在紧张地投简历、面试,我已经为未来正式入职的公司去出差了。
当时数理统计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连我们这个数理统计系本身也是在我们刚入学的前两年从数学系独立出来的。
当时,在国外这门学科已经是炙手可热,但国内大多数用人单位对这门课还很不了解,不像现在毕业半年前毕业生全被大厂抢光了。
于是,用人单位还是拿统计和数学相提并论。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又可笑又可悲的情况:我们当时还是半包分配的,也就是大部分同学都会回到自己的原籍,由当地的人事局给予分配岗位。而人事局的人并不懂什么叫数理统计,只知道说第一和数学很近,第二你们是从师范大学出来的,那么就去做数学老师吧。就这样,当年那些被告知我们上的是非师范系的同学,还是无比失落地被分到了中学当老师。而他们并没有像那些师范系那样接受过正规的师范训练,也没有去过中学实习。
当然也有一些同学不甘于命运的捉弄,或者想留在大城市,开始去各种招聘会自己找用人单位,但是那年头招聘会主要是社招,毕业生要的寥寥无几。
在这种情况下,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同学很少,除了老师岗位外,好点的分配到统计局,差点的被分配到做报表的“统计”岗位。
而我第一份工作确实是专业非常对口。当时有这么一家公司,名叫上海高维系统优化公司。他们做的模式识别优化其实就是用数理统计原理,对全国各大炼油厂的各种装置进行数据分析,也就是把各类石化装置上的各种温度、压力、流量与产量做数据分析,然后计算出一个最优的温度、压力、流量操作范围,可以帮助企业每年增收100~1000万元。高维公司可以从中拿到5~15万元的项目费用。

在当时的情况下,高维给我开出的工资,已经是我们同年级所有同学最高的了。当然他们的要求也不低,希望要一个动手能力强,最好会编程的优秀毕业生。我完全符合这个要求,于是就被我们的系常务副主任周教授推荐给了他们。
面试非常顺利地通过了,然后就在毕业前的2月份,因为有一个在大连的项目缺人手,这家公司就让我出差到大连,做已经在那里的项目经理的助手。
那是我第一次坐海船,又恰巧遇上大风浪,晕船晕得七荤八素,呕吐不止,就差把胆汁都吐出来了。

船到大连港晚点了3个小时,导致去接我的项目经理师傅没有接到我。于是我一路打听,自己摸到了大连炼油厂。等到师傅找到我时,我已经在宾馆住下了。他会心一笑,显然对我的独立很满意。后来我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任务,提前半年拿到了工资和出差津贴,成为了所有同学羡慕的对象。
提前半年找到工作,看似偶然:正好有这么一家公司找上门来,也正好接洽此事的周教授特别喜欢我。但实际上是一种必然,正是因为我在大学里,做好了时间管理,不把时间浪费在身边大多数同学所做的喝酒、聚餐、聊天、打牌上面。所以积累了大量的专业实操经验,还辅修了计算机,创立了精益数据分析社,还写了两篇专业论文,自然得到了老师的喜爱,而这份工作在能力上,也只有我最匹配,所以老师毫不犹豫的推荐了我。
每次努力当时未必能看到什么成果,比如我的三峡论文,并没有带来任何物质报酬,也没有成为我的毕业论文,而我提交的那篇论文达到了优秀论文的标准,但我把名额让给了更需要的同学。但到最后,超众的努力和能力都能被看见,好的成果都是日积月累,水到渠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