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二、法隨法行
【復於如來所說正法,最極甚深相似甚深,空性相應,隨順緣性及諸緣起,殷重無間善攝善受,令堅令住令無失壞;為成正行,不為利養恭敬稱譽。又於是法,言善通利慧善觀察,於諠雜眾不樂習近,不樂多業不樂多言,於時時間安住正念。】
這是第二段「法隨法行」。「法隨法行」,第一個「法」就是涅槃,這個「隨法」就是八正道,八正道不是涅槃但是隨順涅槃,你若學習它能令你向涅槃那裏去了,所以叫作「法隨法行」。
「復於如來所說正法」,說世間的書籍不要去學,那麼我學什麼呢?「於如來所說的正法」,所說的這些法語,經律。「最極甚深」的道理,「最極甚深」是佛所證悟的,佛所證悟的第一義諦是最極甚深。「相似甚深」就是佛說的這個法語,佛由自己所證悟的,用世間的這個文句、這個文字把它表示出來,這樣的文句和佛所證悟的甚深的理性是相似的、相同的。而它不是佛所證悟的,但是與佛所證悟相似。這樣的「空性相應」,就是這個「最極甚深」也是空性,「相似甚深」是表示空性的文句,與空性的理性相應的文句,這個相應的文句「隨順緣性,及諸緣起」,隨順因緣、次第緣、緣緣,所緣緣,這是「緣性」。「及諸緣起」,就是十二緣起,隨順這個道理。
「殷重無間、善攝善受」,你這位修行人要「殷重」,就是非常的誠懇的,而不間斷的,要學習這個相似的、就是佛所宣說的正法。「善攝善受」,你用誠懇的心而不間斷的來攝取,攝取佛說的正法,你要把它領納在心,名之為「受」。這個「攝」是在秉受的那個時候,叫作「攝」;攝取以後,叫做「受」。「令堅令住」使令所學習的正法,在內心裏面「堅住」不失掉。「令無失壞」,你若不堅住,就容易失掉了。當然這就是非要背下來才可以,而背下來有的時候,你不天天背,它就容易忘掉,是「令堅令住,令無失壞」。
「為成正行,不為利養」,我這樣子誠懇的學習如來的正法,目的是什麼呢?「為成正行」,來成就、來建立你的戒定慧的聖行、正行,你能夠修學止觀,就為成正行。「不為利養」,並不是為了得到人家的利養,得到人家的「恭敬稱譽」,目的不是這個,目的是得正行,而得聖道的意思。
「又於是法,言善通利慧善觀察」,這底下又把前面這段文簡要的說一說。「又於是法」,就是對於佛所宣說的這個法與律。「言善通利」,這文句你要通利,就是要讀誦,常常讀誦才叫通利。「慧善觀察」也就是你的意,你先要有智慧能觀察這個文句裏邊的道理。「於諠雜眾不樂習近」,對於很多人在那裏吵鬧的地方你不歡喜;「於誼雜眾不樂習近」,不歡喜、不接近這個境界。「不樂多業不樂多言」,不歡喜這很多事情,不歡喜說話很多。「於時時間安住正念」,心裏面正念,念所受法勿令忘失。
亥二、第二義(分二科) 天一、語(分二科) 地一、談論慶慰
【與諸有智同梵行者,語言談論共相慶慰,樂興請問樂求諸善,無違諍心。】
這是「第二義」。前面是「第一義」,這個「語默」第一義的解釋完了,現在解釋第二義。第二義裏面,第一個說「語」,先是「談論慶慰」。
「與諸有智」慧的同修聖道的人,要同他去「語言談論」,要同他說話,同他討論佛法。「共相慶慰」,互相來慶慰能夠學習聖道。「樂興請問」,歡喜發動自己來請問,有所不知的地方要請問對方,要向對方請問。「樂求諸善」,歡喜尋求一切善法。「無違諍心」,並不是和人家諍論,沒有這個意思,不是諍論的意思。
地二、為他說法
【言詞稱量,言詞合理,言詞正直,言詞寂靜,樂勤為他宣說正法。】
這是第二科「為他說法」,這也是語言。
「言詞稱量」,同人說話的時候要有量,不要說太多了、不好,要有個量。「言詞」所說的法要「合道理」。「言詞正直」,不要諂曲。「言詞寂靜」,「寂靜」這裏面有一點聲音不要太大,這樣意思。「樂勤為他宣說正法」,要發這個心。
我感覺到我們…,不要說在家居士,就是我們出家人,具足正見的有幾個人哪?你知道修學聖道的有幾個人哪?所以非要是學習正法的人,要發這個慈悲心,「為他宣說正法」,你要歡喜作這件事,不要怕辛苦。
天二、默(分二科) 地一、思惟
【又應宴默,於惡不善所有尋思、不樂尋思。又於非理所有諸法、不樂思惟。】
前面第一段是「語」,現在第二段是「默」,分兩科,第一科「思惟」。
「又應宴默,於惡不善所有尋伺、不樂尋思」,又歡喜默然,這個默然的時候呢?對於「惡」、有罪過的,沒有功德的這種尋思,「不樂尋思」,不歡喜這種思惟分別。「又於非理所有諸法,不樂思惟」,也不去想那些事情。
這是第一段是「思惟」。下面第二段是「修習」。
地二、修習
【於自所證離增上慢,於少下劣差別證中、不生喜足,於上所證中無退屈,善能遠離不應思處,時時修習止觀瑜伽,樂斷樂修,無間修習殷重修習。】
「於自所證離增上慢」,自己常常修止觀,學習佛法、修學止觀,久了就會有多少消息,你就會有點成就的,但是要遠離增上慢,不要自己沒有得初禪就說得初禪了,那是不對的,「離增上慢」。「於少下劣差別證中,不生喜足」,小小的有點成就,但是成就是很少的、很下劣的,不要生滿足,不要感覺到滿足。「於上所證,中無退屈」,對於更高的境界是應該成就的,你不要在中間,還沒成就在中間就退下來了,不要這樣子。「善能遠離不應思處」,不應該思惟的地方你不要去思惟。「時時修習止觀的瑜伽」,修習止、修習觀,從早晨起來到晚間,時時的修止觀。「樂斷樂修」,心裏面一直的願意斷煩惱,願意修學聖道。「無間修習殷重修習」,「無間修習」,就是常精進不間斷的去修學聖道,「殷重」地誠懇地、很認真地來修學止觀,要這樣子。
(2018.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