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湾舞狮队简介

        舞狮表演是北湾村 春节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北湾人自立自强、生生不息的精气神。它通过舞狮者的技巧和武术表演,展现了北湾人民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不屈,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舞狮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与追求,祝愿家人与乡亲幸福团圆,吉祥安康!

       北湾舞狮队最早成立于1980年,在当时北湾舞狮队是鄱北范围内一枝独秀,声名赫赫!获得“麻狮子”的美誉。次年,一行40多人前往鄱阳南部昌江两岸,到达雅鹊塘与古北鸳鸯等郑氏人集聚地进行宗亲探祖慰问表演,把中国功夫的崇拜者震撼🉐羡慕不已。

       当年由郑泽满,郑光灿和信艳等人牵头组织,舞狮与武术表演主要成员有:(排名不分先后)郑金庚,郑兵旺,郑枝红,郑泽文,郑金龙,郑永红,郑新金,郑朝艳,郑力浪,郑泽浪,郑金华,郑贵生,郑金坤,郑高旺,郑东升等等由40多人组成。使用的兵器包括:鲁智深月光铲,青龙偃月刀,燕青双刀,方天画戟,长短枪棒,五齿耙头,三节棒,九节鞭,虎头钩, 杀花枪,双锏,宝剑等多种武术器材。

        精彩回顾:鼓声震天醒狮舞, 神采奕奕展雄姿,当初由郑金庚与郑金龙表演的醒狮从三层八仙桌上一跃而下,顿时赢得阵阵喝彩。郑贵生耍得一手鲁智深月光铲,那种新奇的兵器十分夺人眼目。郑新金的青龙偃月刀使得虎虎生风,动作行云流水,令现场观众叹为观止。郑朝艳与郑立浪表演的空手夺匕首的精彩绝活常常使观众目瞪口呆。郑高旺与郑新金背靠背演示七部中栏棍,干劲冲天,棍头在舞动中飕飕发抖,场面杀气腾腾。郑永红与郑泽浪交锋对打罗汉拳,身手敏捷,把格斗场景还原得活灵活现。还有郑东升的手走路,鲤鱼打挺一系列的武术动作在鄱北各个舞狮队中力压群雄。醒狮队成员中的信艳超高魁梧的体魄,郑光灿时尚独特的侠客派头,给北湾舞狮队增添了一统江湖的霸气形象!

         时隔32年,根据老一辈的舞狮热情,时常回忆当年的醒狮演出盛况。在郑朝艳,郑东升,郑兴发,郑茂艳的热心倡导下,于2013年春节期间,临时组建一支新的舞狮队。为了传承北湾村精湛的舞狮技巧,在上一届成员的演练下,贴身传授。经过新成员不辞辛苦地精准操练,正月初一,“北湾瑞狮闹新春”隆重上演!岁月悠悠, 舞狮风采依旧。舞狮的每一步跃动, 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 那些铿锵有力的鼓点, 激荡着我们的心灵深处。真可谓 锣鼓齐鸣响云霄, 舞狮经典永流传!表演新成员如下:郑朝艳(三届),郑才海,郑智霖,郑飞扬,郑鸿斌,郑智慧等等…

       北湾醒狮,重整雄风!

      北湾美好,兴旺永昌!



                                     七部中栏棍的由来和历史背景介绍

        七部中栏棍的由来和历史背景主要与明朝朱元璋(朱洪武)的军事行动有关。传说朱元璋曾派两员武将胡大海和常玉春来山东讨伐蒙古人,要求百姓在家门口挂“南朝”牌以示忠诚,挂“北国”牌则会被杀。百姓为了自保,在大军压境时挂“南朝”牌,大军一撤又挂“北国”牌。胡大海和常玉春发现后报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令屠杀所有刁民。此时,一个壮汉背着一个老母亲逃跑,被官兵截住。壮汉求情,表示愿意被杀,但希望放过他的母亲。胡大海和常玉春被其孝心感动,允许他回家并在门口放一根长长的拦门棍以示保护。

        这个传说在鲁南、苏北、安徽、赣北一带的农村中流传下来,从此家家户户都备有一根长棍,以纪念这个传说并祈求平安。这种棍子一丈有余,以后民间纠纷场合常常用到此棍。

        七部中栏棍的棍法绝妙,讲究:快,准,狠!以长度为优势,以进攻为主,防守为附的混合棍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