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话,很喜欢很喜欢席慕蓉的《几何惊梦》这篇散文。原因有下:
第一,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高中时代。
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
总是会做这样的一类的梦:知道这一堂课要考试,但是在大楼里上上下下,就是找不到自己的教室。要不然就是进了教室,老师来了,却发现自己从来没上过这么一门课,也没有课本,坐在位子上,心里又急又怕。
还有最常梦到的一种,就是:把书拿出来,却发现上面一个字也看不懂,而其他的人却笃定得很。老师叫我起来,我张口结舌,无法出声所有的同学都转过头来,用一种冷漠、不屑的眼光看着我,使得我在梦里都发起抖来。
醒来的时候,常常发现整个人紧张得都僵住了,要好半天才能缓过气来,心里好像压着一块重东西,要深呼吸几次才能好转,才能完全恢复清醒。醒了以后,在暗暗的夜色里自己会在床上高兴地笑起来,庆幸自己终于长大了。
终于长大了,终于脱离苦海了。那个苦海一样的时代噩梦一样的时代,要上数学、上物理课的时代,我终于不必再回去了。
这前四段文字,简简单单,却让我看到自己高中的紧张场面并且感知到那些试卷满天飞的紧张氛围,如临眼前。我的高中时代也是噩梦一样的时代,每天都得面对数理化物,刚开始上课,我认真听课觉得还可以听得懂,后来真是越认真就越听不懂,越听不懂,作业就不会写,试题就不会做,就得不到分数,就会死翘翘。如果一门课就这样也就算了,问题是四门那,真是烦死人。特别记得物理课,大概心里压力太大,精神状态不好,每次周五下午第一节课上物理,肚子都会随着上课铃想起的那一刹那开始隐隐作痛。一开始我以为只是偶然这样,后来一整个学期都成了习惯,我只好去医院看了看,也没有看出个所以然,后来随着高考的到来,也就不了了之了。数学也很痛苦,觉得自己真是丢尽了颜面,真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勇气一直坚持学理科。其实我是很努力的,只是方法不当,但我自己当时没太意识到,每次数学考出来的分数都是那么地不堪入目,及格对于我来说真真真真真是天大的喜事。数学老师仿佛也觉得我没救了,看我的时候,眼神都那么无关痛痒。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我的理科时代,大概就是越努力越学不好越紧张越考不好越绝望越想放弃又越不甘心又越努力……总之进入了一个死循环。死循环结果自是不理想,但如今我已脱离苦海,庆幸。
第二,每个人都该勇敢地做自己。
那时席慕蓉有次数学考试考了考了零分,但她却一个勇敢地面对了四十多个人的冷漠不屑的眼光。对于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一个人能真正地做自己是件很不容易很不容易的事,如果当初我也能那么勇敢一点点,哪怕就那么一点点而已,也不用活得那么累吧。不用在意的别人的眼光,看自己爱看的书,写自己爱写的字;不囿于现实的枷锁,能够有一刻真实地面对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是一个会犯错有这样那样缺点的人;抑或在各种考试中,真正地面对自己的实力,面对考取的分数,而不是一味的安慰自己只是一时失手,或许一切会变得好一点吧。
第三,再不美好的时代都有令人温馨美丽的记忆。
文章说:假如说,初中两年的数学课是一场噩梦的话,那么,最后的一堂课却是一段温馨美丽的记忆。
我的整个高中,灰色又暗淡,没有郭敬明式淡淡的忧伤,有的只是削骨切肤的心痛,就是在这样痛苦的三年里,也不乏温暖的记忆。不知道我算不算个奇葩,女生一般都是比较爱美文静的,但是我却很热衷于和男生一起踢球。体育课,闲暇时,我们班男生踢足球的时候,总是会叫着我,而我也很享受在操场上奔驰飞翔的感觉,大汗淋漓又痛快彻底。还有啥,在班里里举行的英文朗诵得了个一等奖,虽然不是什么大奖,但就是这些细小零碎的小确幸真的让我很快乐啊。获得第一名后老师问我奖品要啥,练习题还是糖果?我果断选择糖果,原谅我这个吃货。似乎还有很多很多小温暖,不怎么想起来了,但是它们都无声无息地侵入我的骨髓,予力量和感动。
第四,也许你看到的通庄大道只是我的无路可走。
席慕蓉说:与其说是美术鼓励我,倒不如说是数学老师逼着我走上了这一条路的,因为,除此之外,无路可走。
直到现在,我也没太想得清楚,我不知道写作之于我到底算什么,只是觉得写作真的很挣钱,让许许多多普通人实现了阶级跨越,而刚好我会一点点,便希望走上这条路不再回头。因为眼前,没有通庄大道;身后,早已无路可退。让我们静待:时间可证一切。
这篇散文看了很多遍,每次的感觉都很享受,像清晨醒来听见泉水的叮咚,像落了雾水的草尖低落水珠,又像滚滚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绵远悠长又历历在目,时时透露着看不见摸不着的沉重的忧伤。
有幸遇见,《几何惊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