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出阅读误区,开启高效阅读之旅

听完秋叶大叔讲的一堂课后,发现自己阅读的任督二脉被打通了。

以前看书,总觉得没有必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只要适合自己就行。就如同只要知道鸡蛋好吃就行了,干嘛还去问母鸡为什么要生这种蛋,还这么好吃呢?

还有一种特别可爱的想法:书要从头看到尾,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内容,不然都是对文化资源的浪费,是对作者辛苦写书的不尊重。于是就开启了漫漫“求索”路,即使苦逼,但我依然欣慰,因为把书看完了。

看书的时候,也会有一种特别焦虑、功利的心态,为什么别人能读这么多书,自己却只能读那么几本,而且还那么辛苦。

对于在阅读中所引发的思考和灵感,碍于对整体框架的构思,很长一段时间在纠结是否要立刻记录下来。要是早点受到大叔的指导,也不至于每次写读书笔记的时候都没思路,搜肠刮肚一番,写出来的笔记还晦涩、没深度。

且看大叔对高效阅读的讲解:

阅读前,除了要阅读目录外,还应知道创作背景、阅读方法,才不会造成盲读。跟着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吸收书本的内容,形成对整本书的认识。

对整本书的框架有一定了解后,挑出适合自己、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精读即可。

在精读时,对精彩或有感触的部分,要立刻进行摘抄,写下自己的心得与灵感。

大叔的指点,让我有茅塞顿开之感。

是啊!阅读的方式,不应该是一陈不变的,应根据作者的思路,因不同书的风格而异。而读书也应有的放矢,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对自己有用。一本书只要一个观点影响、改变了自己,就发挥了它的价值。

此外,阅读的心态也很重要。读书应让我们有所思、所获,而非求得一种囫囵吞枣的速度与“我也能看很多书”的心安,勿将读书的质量和数量本末倒置。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和践行,书中的知识才能被内化,才能丰富我们的学识,成为我们的行事理念和资源。

而第一时间的记录要比事后记录更细致、丰富、并且感情色彩也更明显、动人,趁热打铁地记录,或许会激发更多灵感,这些内容可以成为写读书笔记、书评的素材。事后不应是苦苦回忆,写出那种读来生涩,没有一气呵成的顺畅感的文字,而是对原有的思考进行升华。

看完我的分享,大家是不是也对阅读有了一个新的感知呢?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