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论语》:圣人是怎样炼成的?

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那么,作为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圣人,孔子到底是怎样成为圣人的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论语》中就有。

1.圣人境界什么样?

要解决如何修炼成圣人这个问题,需要先把圣人的标准确定下来,那么什么是圣人呢?其实就七个字:从心所欲,不逾矩。可别小瞧这七个字,为了达到这个境界,孔子可是花费了将近一生的时间。不信?你慢慢听我道来:

在《论语》为政篇中,有这样一则孔子的自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内容翻译过来很简单: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只想;四十岁能做到心中无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一生活了73岁,而这段话中又明确提出了自己七十岁之后的状态,所以,很可能这是孔子去世前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按照这样推算,孔子真正进入圣人境界也就短短三年,但这个境界,却非常人所能企及。

2.圣人是如何炼成的?

确立了圣人的标准,第二问题就是孔子到底是如何做到超凡入圣的?其实,这从他一生的经历就能看出一些道道。

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的时候,开始接触广泛的学习;

三十而立:三十岁的时候,明确了自己一生的追求。这里的立不应理解为立足于世,而应该做确立人生方向。在人生的最初,大部分人实际上都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直到到达一定程度之后,人才能找到自己的追求和人生理想;

四十不惑:不惑不是没有疑惑或者不出现疑惑,而是做到了即使有疑惑也能自行找到答案,而不需要他人指点;

五十知天命:五十岁的时候,掌握了这个世界上世事人情的规律,慧眼自生;

六十耳顺:六十岁的时候,能够做到听到任何刺耳的言论依然故我,有容人之量。《心经》有“不垢不净”的说法,社会就是这样,如果无胸怀无肚量,一个人要么被自己气死,要么被别人气死。须知社会不是真空,纯粹虽美,但无法长存。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的时候,终于超凡入圣。到了这个境界、这个高度,世间一切均已看透,世事人情无不已达极致。做事做人恰到好处,无为亦无不为。

如果给孔子一生拉一条线索,那么大概应该是这样的:学而后立——立而后悟——悟而后知——知而后能容——能容而后自由。这就是孔子一生修炼,最终超凡入圣的过程。圣人就是这样炼成的。

3.真圣原来是自律

现代人提倡自由,认为这应该是人生的终极追求,我非常认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是这样做的。只是现代人并没有把握自由的本质,误以为随心所欲就是真正自由,这实在是对自由最大的误解。人是社会的产物,不管做任何事情都逃不开规律的范围。“从心所欲”只是表象,孔子真正厉害的是后边三个字“不逾矩”,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证明到达圣人境界时,一切规矩都在其心中,或者说他本身就是规矩。

极度的自律带来极度的自由,这是孔子一生带给我们的思考。这个世界对每个人都不一样,但社会运转、自然运行的规律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选择自己面对世界的姿态和方式。每个人通过自己的修炼都有可能超凡入圣,而真正的圣人境界就是由自律自爱而带来的自由自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三闾大夫额头上那一抹巍峨 被水面 映出一座山的高度 你站在山顶 衡量汨罗的浅深 那一卷离骚 摊开如最后的夕阳 淹没...
    萤火坠处阅读 225评论 0 0
  • 山高林密通幽径,只见人家不见人。 一路樱桃无人问,山花烂漫正当时。
    郝逗阅读 396评论 0 0
  •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 好吧,你告诉我,还有灵魂。 有吗? 有的吧。 也许应...
    笨小孩奋斗1992阅读 414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