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大于需的时代,如何让自家的产品更突出,让用户(老用户和潜在用户)忠实于自家的产品,除了用心打磨自己的产品外,还需要考虑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真实的了解用户的需求和购买心理。大数据时代下,分析用户、了解用户已经成了必备项,用户画像和用户标签自然也成了很重要的一项。
01
—
用户标签和用户画像的关系
标签:对某一类特定群体或对象的某项特征进行的抽象分类和概括,具有可分类性。比如可以按性别分为“男”、“女”;年龄可以划分为“0-18”、“18-35”、“35-60”、“60-100“等;按地区划分为北京、上海、深圳等。
用户画像:对某一特定群体或对象的多项特征构成的具体描述,即由对应的多个标签组合而成。如用户小明“今年20岁,男性、居住在北京,偏好购买速食类商品”,由四个标签构成。
02
—
如何建立用户标签
用户标签可以划分为“基础属性标签”和“业务标签”两类。
1、基础标签
用来描述用户特征和行为的客观存在或用户本身就具有的显性属性。如年龄、性别、学历、居住地等。
基础标签的获取相对比较简单,也不需要任何分析和推断。但需要注意识别获得标签的准确性,如居住地为北京的用户,订单地址却90%以上为北京,这时就要考虑此标签的准确性。
2、业务标签
用来描述某种业务场景,存在主观上的变化。如电商行业常用的购买力、消费偏好、优惠敏感度等。
业务场景标签需要基于业务规则分析相关业务数据,确定标签标准获得,随着时间的变化,标签可能会发生变化。因为标签的主观性,给用户打业务标签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会比较多。
以用户购买力为例:
首先确定标签划分依据,如先分析全部用户月消费金额的分布情况,之后判断确定划分标准。如分析后认为可以定为“月消费金额<100为低购买力,100-500为一般,500以上为高购买力”;
其次,确定历史数据范围,数据不同会导致标签的结果完全不同。以历史月平均消费金额为依据还是近半年月平均消费金额,甚至就是以最近一个月的消费金额为依据。
最后,根据不同的规则划分后,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观测标签结果的可靠性。
03
—
用户画像体系
用户画像体系根据具体的行业和业务场景存在差异,一般都是类似树形结构设计,可以根据业务进行一级类目、二级类目等进行划分。如电商平台时的用户画像参考:
当然,即使同样都是电商平台,由于业务差异,标签体系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标签也不是越多越好,最重要的还是要跟实际的运营需求结合起来。
04
—
应用
标签和用户画像建立之后,重要的还是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般会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使用:
1、用户画像报告和标签取数:标签建立后,业务部门可根据标签随时获取用户画像和各类标签的用户数据,用于业务的数据支撑。
2、精准营销和用户运营:根据标签和用户画像数据进行精准营销,是最重要的应用方式。可通过不同的标签组合,圈定一批目标用户进行精准营销,也可根据标签数据干预用户生命周期。数据可与短信平台、促销平台等下发。
3、多维分析:通过标签进行用户多维分析,减少业务人员获取数据和分析数据的难度。
用户标签和用户画像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标签建立和技术实现,更重要的是要和实际业务需求相结合,制定一套可持续的标签体系,同时将数据结果应用于实际,在实际应用中不断的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