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的几个观念辨析

文/Whuerstone
在以往的写作中,我基本上不谈论爱情。从理论的角度说吧,我觉得自己智识水平还不足以谈好这个宏大的话题;说自己的情感经历吧,Who care?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你痛彻心扉,可能别人只觉得是一场闹剧;你欣喜若狂,别人看来却无关痛痒……而且有些东西,你一说出来就变味了,不如放在心底。

不过,出于关爱单身狗的纯洁目的,今天我还是决定尝试一下,说出自己的思考和大家一起探讨。毕竟,有了对爱情的清醒认识,才能更安分地做一条单身狗,对吧?

爱情源自孤独

爱情是几千年来长盛不衰的母题,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在他的《摸鱼儿·雁丘词》中发出了震古烁今的一问。爱情何以发生,为何人人向往?我比较喜欢借用宗教故事的来理解和探究这些问题。

据《圣经》记载,上帝在创造宇宙万物的第六天,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尘土造就世界上的第一个人类与第一个男人,取名为亚当。亚当独自生活在伊甸园中,上帝担心他孤独,就从他身上抽取了一根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取名为夏娃。他们就是人类的始祖。

故事虽然简单,但却为我们揭示了人类和爱情的起源。这个故事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爱情来源于孤独。正是因为亚当一个人孤苦伶仃,所以上帝才会安排夏娃与其相会;第二,夏娃是上帝取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造就的。这意味着,被取肋骨之后,不管是亚当还是夏娃,他们的肉体都是残缺的。因而,在存在的意义上,他们也是不完整的。只有当两人重新结合,他们的存在才是圆满的。所以,有学者从这个角度出发,对爱情做了一个非常理性而精彩解释:

爱情是两个人的宗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存在的治疗。

这句话蕴含的意思是,对于任何一个男人或者女人而言,身体的不完整会带来一种与生俱来的缺失感,个体与世界似乎割裂开来。找到爱情就能克服这种分裂感,从而体验到人生的圆满和幸福。因为缺失,所以想要,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多数单身狗都在嗷嗷叫着,要寻找爱情。

爱情是两个心灵的彼此接纳

寻找爱情注定是一条艰难的道路。接续上文的《圣经》故事,上帝造就亚当和夏娃之后,将他们安置在伊甸园里,并告诫他们说,园子里的食物可以随便吃,但是园子中央那棵善恶树上的果子不能吃,否则会有天谴。

亚当和夏娃一开始严格遵循着上帝的训诫,但有一天,夏娃在蛇的引诱下,偷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并分享给了亚当。一直赤身裸体过着没羞没躁生活的两个人一下子变得耳聪目明,而且有了智慧和羞耻之心,他们用无花果的叶子为自己编织了裙子,来遮蔽自己的身体。

然而,悖离上帝旨意带来了一个严重的后果——亚当和夏娃从此失去了灵性,「属灵的眼睛瞎了,并且怕见神。」为了惩罚他们,上帝还将他们赶出了伊甸园,让他们及其子孙世代在尘世间承受各种苦难。

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背叛了他们和上帝达成的约定,这成为了人类背负的原罪。这个事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许多东西都在发生着不好的变化。比如,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感到羞涩。他们不再赤身裸体,坦诚相对,这实质上标志着两个人之间开始疏远、遮掩和防范,两人的心灵也随之产生了隔膜。孤独再次降临人间!
关于孤独与爱情,我最喜欢的作家史铁生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

孤独是心灵问题,是心灵间的隔膜与歧视甚或心灵间的战争与戕害所致。孤独更不是空虚和百无聊赖。孤独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流溢出来,要冲涌出去,便渴望有人呼应他、收留他、理解他。
那么摆脱孤独的途径就显然不能是日理万机或门庭若市之类,必须是心灵间戕害的停止、战争的结束、屏障的拆除,是心灵间和平的到来。
心灵间的呼唤与呼应、投奔与收留、坦露与理解,那便是心灵解放的号音,是和平的盛典,是爱的狂欢。那才是孤独的摆脱,是心灵享有自由的时刻。

史铁生认为爱情是人类通往自由的有效途径,反之「自由或不自由,将证明那是爱情或者不是爱情」。解铃还须系铃人,孤独源自遮掩、源自防御、源自羞耻,那么自由就是要破除这些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爱人们坦露肉体的性行为既是爱的仪式,更是心灵自由的象征。

寻求爱情之路注定坎坷

两个心灵互相接纳和融合,这谈何容易,谈何容易!!!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有一个著名的哲学论断——「他人即地狱」,可以简单理解为,当人的意志受到他人意志的干扰,两种意志就会产生摩擦,陷入到一种不可调和的状态中。想想看,即便是你最亲近的人,你是不是也会经常心生嫌恶?史铁生自己也说过,人与人的交往只有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是容易的。一旦走向复杂,人与人就是相互的迷宫。这大概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困境。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体会,一旦你从心理上为一个人撤防,你就给了Ta伤害你的权力。在坚硬的现实面前,人们为了保护自己,避免伤害,都把自己的内心严丝合缝地包裹起来。真实的自我被隐藏,假的自我就会大行其道。两个戴着面具的人,连感受爱的能力都不可能有,遑论爱情。

爱真的是太难了,稍不留意就跌进谎言、欲望、平庸和厌恶的深渊。心灵的眼睛瞎掉了,就只能用世俗的眼光来寻找爱情。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的爱情沦为了物质与美貌的交易,彼此关心的都是财富、社会地位、学历等人生的附加物。

鲁迅说,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我不否认,爱情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不少以世俗眼光寻求伴侣的人们也可能获得和谐和幸福,但在我看来,那只是「爱情的影子」。

「爱情的影子」是我自创的一个词,它的含义是「理想爱情的不饱和状态」,它近似爱情,几乎等同于爱情,但因为心灵的缺位,它终究不是爱情。所谓的理想爱情,则是指「灵魂伴侣」。

毫无疑问,世界上当然存在无可挑剔的「灵魂伴侣」,但从茫茫人海中,找到与自己灵魂契合的那一个,无异于大海捞针,可遇不可求,因而理想的爱情只有少数幸运儿能够享有。

举个小例子,《霍乱时期的爱情》中,主要人物有三个,电报员阿里萨,外来有钱人家的女儿费尔明娜,黄金单身汉乌尔比诺医生。在拒绝了阿里萨求爱之后,费尔明娜嫁给了乌尔比诺医生。国外留学回来的乌尔比诺医生家世、财富、修养等都堪称完美,做了很多伟大的事,比如他热衷公益事业,将国外先进医学理念引进到当地,主导控制了霍乱疫情的蔓延……

一个是医药卫生领域的大英雄,一个高傲美貌如女王,乌尔比诺和费尔明珠联璧合让人艳羡,然而他们什么都聊,只是从不谈论爱情,甚至还因婚姻日常的琐碎对彼此产生了厌恶。在三个人垂垂老矣的时候,乌尔比诺医生第一个离开人世。阿里萨对费尔明娜的爱再次找到了出路。他写了一封又一封关于人生、爱情、老年和死亡的思考信件,用他的真知灼见给费尔明娜带来心灵的慰藉。

在一年时间里,她的伤痛被慢慢抚平,阿里萨的睿智勇气让她对生活重燃热情。最终,频繁的心灵交流和会面让他们变得密不可分,终于,在两个老人一起度假的游轮上,费尔明娜毫无保留地接受了阿里萨。

他们之间的感觉不像新婚燕尔的夫妇,更不像相聚恨晚的情人。他们仿佛一举越过了漫长艰辛的夫妻生活,义无反顾地直达爱情的核心。他们像一对经历了生活磨炼的老夫老妻,在宁静中超越了激情的陷阱,超越了幻想的无情嘲弄和醒悟的海市蜃楼:超越了爱情。

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等待,他们终于实现了灵魂的契合,到达了别人无法企及的真爱彼岸!

行文至此,老司机为了控制篇幅,必须踩一脚刹车,强行收尾。敬请关注后续文章,谢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是我大学毕业一段时间之后做的梦。梦里和大学的好朋友分离。我记得我站在小摊前画了幅画送给他。醒来的时候,还记得自己...
    花丸之雪阅读 170评论 0 0
  • 如果你有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天远地远久不能见上一面,手机电话上网交流想都别想,因为那个年代通讯业还落后得不行。你想他...
    蝶之舞的书房阅读 333评论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