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端木家达
十二、婚姻大事初见端倪
回到家后,李婉清把张军喊到一边,问道:“你觉得这个姑娘怎么样?”张军笑着说:“人长得没话说,就是得看看脾气合不合得来。我们可以先相处一段时间,要是彼此合适,再把关系定下来——反正我们都刚开始工作,不用太急。”
张军接着说:“不过现在问题是,人家喜不喜欢我,对我们家有什么看法,我们还不清楚呢。”李婉清听儿子这么一说,觉得很有道理。毕竟结婚是人生大事,要是双方不够了解就匆忙结婚,以后要是分手,对谁都不好。现在早就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了。
过了几天,李晓燕又风风火火地来到李婉清家的小洋楼。李婉清估摸,这事应该有戏——李晓燕说:“老同学啊,杨梅很喜欢张军,但她的父母亲也想见见张军。”李婉清想了想,看来这门亲事一来二去,基本能定下来。中午,她烧了两个菜,留李晓燕一起吃,边吃边聊,商量着哪天带张军去杨梅家见她的父母。要是父母这关过了,这门亲事就算成了。
可李婉清又犯了愁:张军和杨梅都在阳港市区工作,以后成家总不能住到郊区的李村吧?得想办法在市区弄套房子,方便他们以后上下班。她首先想到张军所在的电力公司或许有福利分房——那时候国营单位常在市区买地自建职工楼,职工出部分钱再贷点款,就能有套小房子。
李婉清的第二套方案是:如果单位没房,就跟弟弟李建民借点钱,若能卖掉迎春市的老房子,就把卖房款还给弟弟,再向老同学们凑点钱,在小两口单位附近买套小房子。反正自己的钱和房子早晚都是儿子媳妇的。
不仅如此,李婉清连儿子未来的婚礼都琢磨好了:“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姑娘又这么优秀,不能让未来媳妇觉得委屈。” 她打算在阳港最好的大酒店办婚礼,把同学、双方的亲朋好友都请来,办一场体面的仪式,这样才算圆满。
想到自己的女儿远在迎春市,一年到头连个电话都不打,一心只顾自己的小家庭,对母亲的身体、弟弟的处境一概不问,李婉清就来气。尤其之前盖房子跟她借钱,竟被一口回绝。她不禁感慨:困难面前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饭后,李婉清送老同学到村口的大香樟树下,临分别前,她叮嘱李晓燕:“老同学,你一定要向杨梅的父母如实反映情况——我们家是草根出身,没有任何靠山,一切都靠自己打拼。如果这门亲事能成,我一定把他们的女儿当成亲闺女一样对待。”
李晓燕挽着李婉清的胳膊说:“放心吧,不用你教,我也会这么说的……”(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