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学受苏格拉底的影响,认为学习是一种对话与修炼的过程。即与客观世界、与他人、与自己的三位一体的对话活动。在这种大的理论背景之下,佐藤学提出了有别于传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协同学习。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本人在2012年到2013年,两年的时间里进行了探究,当然,其所有的背后支撑只是从网络上搜索到的碎片式的理轮
当时的每一节课的模式基本都是相同的。如一节《古诗五首》的课堂教学,课前小组分工,全班六个组,五首诗,没有抽到的一组做评委。
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每一首诗的学习成果,这时候,每组学习最好的同学就会走上台,带领大家把诗读一遍 ,然后逐字逐句译一遍,把关键句讲一遍,中心思想释一遍,台下同学有的在书上写写,有的坐那听,有的准备自己组的任务 ,最后结束时大家都会礼貌的给予热烈的掌声。一首诗结束是第二首。整堂课学生手里都会捧着《初中语文教材全解》。
那时候感觉上课分外轻松,没有重点,也没有难点,或者说重点难点学生都自己“学”会了。事实上,当这届学生到了初二后半年的时候,所有的弊端全部暴露出来,离开了教材全解,这些孩子再也不会思考。
反思这些的时候,我的心里是隐隐的痛的。不仅文言如此,他们的现代文阅读,照样只会百度答案,除此之外,再无他法。
今天听老师的课,再反思曾经的课堂,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是只“说”未“听”,学生只关注信息的传递,但是没有关注信息的反馈,即没有思维运动的课堂。从教师角度讲,只关注了学生行为的“动”,却没关注学生思维的“动”,看似热闹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呈现一种瘫痪状态,没有有效的对话过程,没有挑战性的话题,没有学生之间协作成长的痕迹。
当一种教学模式 ,为了运用而运用的时候,他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